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废水中过量的氨氮(NH3NH4+)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某科研小组用NaClO氧化法处理氨氮废水。已知:①HClO的氧化性比NaClO强;②NH3NH4+更易被氧化;③国家标准要求经处理过的氨氮废水pH要控制在69

1pH1.25时,NaClO可与NH4+反应生成N2等无污染物质,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2)进水pH对氨氮去除率和出水pH的影响如图所示

①进水pH1.252.75范围内,氨氮去除率随pH升高迅速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

②进水pH2.756.00范围内,氨氮去除率随pH升高而上升的原因是______

③进水pH应控制在______左右为宜。

3)为研究空气对NaClO氧化氨氮的影响,其他条件不变,仅增加单位时间内通入空气的量,发现氨氮去除率几乎不变。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填字母)

aO2的氧化性比NaClO bO2氧化氨氮速率比NaClO

cO2在溶液中溶解度比较小 d.空气中的N2进入溶液中

【答案】3ClO2NH4+=N23Cl3H2O2H(3HClO2NH4+=N23Cl3H2O5H) 随着pH升高,NaClO含量增大,氧化性能降低,导致氨氮去除率下降 随着pH升高,氨氮废水中NH3含量增大,氨氮更易被氧化 1.50 abc

【解析】

(1)pH=1.25时,NaClO可与NH4+反应生成N2等无污染物质,次氯酸根离子被还原为氯离子和水,结合电荷守恒、电子守恒、原子守恒配平书写离子方程式;

(2)①进水pH1.252.75范围内,结合HClO的氧化性比NaClO强分析解答;②进水pH2.756.00范围内结合NH3NH4+更易被氧化分析解答;③根据图象结合废水排放标准分析判断;

(3)其他条件不变,仅增加单位时间内通入空气的量,发现氨氮去除率几乎不变,说明O2氧化氨氮速率比NaClO慢,比次氯酸钠氧化性弱,溶液中溶解的氧气少等原因。

(1)pH=1.25时,NaClO可与NH4+反应生成N2等无污染物质,次氯酸根离子被还原为氯离子,结合电荷守恒、电子守恒、原子守恒配平书写离子方程式:3ClO2NH4+=N23Cl3H2O2H,故答案为:3ClO2NH4+=N23Cl3H2O2H

(2)①进水pH1.252.75范围内,随着pH升高,HClO含量降低,NaClO的含量升高,由于HClO的氧化性比NaClO强,NaClO含量增大,氧化性能降低,导致氨氮去除率下降,故答案为:随着pH升高,NaClO含量增大,氧化性能降低,导致氨氮去除率下降;

②进水pH2.756.00范围内,随着pH升高,氨氮废水中氨气含量增大,由于NH3NH4+更易被氧化,使得氨氮更易被氧化,故答案为:随着pH升高氨氮废水中氨气含量增大,氨氮更易被氧化;

③根据图示,结合国家标准要求经处理过的氨氮废水pH要控制在69,进水pH应控制在1.50左右,氨氮去除率会较大,处理过的氨氮废水pH6左右,符合排放标准,故答案为:1.50

(3)研究空气对NaClO氧化氨氮的影响,其他条件不变,仅增加单位时间内通入空气的量,发现氨氮去除率几乎不变。其原因可能是:O2的氧化性比NaClO弱、O2氧化氨氮速率比NaClO慢、O2在溶液中溶解度比较小,故答案为:abc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题文)一定量的浓硝酸与足量铜完全反应,得到硝酸铜溶液和NO2、NO的混合气体2.24L(标准状况),这些气体与一定体积的O2(标准状况)混合后通入水中,所有气体完全被水吸收生成硝酸。若向所得硝酸铜溶液中加入4mol.L-1NaOH溶液至Cu2+恰好完全沉淀,则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是50m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参加反应的硝酸是0.4mol B. 消耗氧气的体积为1.68L

C. 混合气体中含NO2 1.12L D. 此反应过程中转移的电子为0.3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Na2O2是一种常见的过氧化物,具有强氧化性和漂白性。 通常可用作漂白剂和呼吸面具中的供氧剂。

(1)某实验小组通过下列实验探究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

①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使酚酞试液变红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实验现象推测红色褪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②加入MnO2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实验小组拟验证CO2与Na2O2反应的产物,现设计以下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①写出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拟用装置D收集气体产物,请在方框中将装置补充完整______

③产物检验:检验气体产物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

④有同学认为该实验装置存在明显缺陷,你认为该缺陷是什么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碳酸的电离方程式:H2CO3 2H+ + CO32

B. 硫化钠水解: S2-+2H2OH2S +2OH-

C.往AgI悬浊液中滴加Na2S饱和溶液:2Ag+ (aq)+ S2-(aq) = Ag2S(s)

D.用醋酸除水垢 2CH3COOH + CaCO3 = 2CH3COO- + Ca2+ + H2O + 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2H2O2(l)═2H2O(l)+O2(g)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途径Ⅱ与途径Ⅰ相比,可能是加入了二氧化锰

B. 2molH2O2(l)的能量高于2molH2O(l)的能量

C. 其他条件相同,产生相同量氧气时放出的热量:途径Ⅰ大于途径Ⅱ

D. 其他条件相同,产生相同量氧气耗时:途径Ⅰ大于途径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元素X、Q、Y、Z、M、R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已知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核外电子总数之比为3:4,M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之比为3:4;R、Z、X离子半径逐渐减小;化合物XR常温下为气体,Q和Y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相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单质R的一种工业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M和R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3)下图表示由上述元素中的某两种元素组成的气体分子在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前后的转化关系,写出该转化过程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X、Y、Z、M四种元素组成的一种离子化合物A,已知A,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还能和氯水反应,写出A与氯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5)科学家认为存在QX5这种物质,且预测其与水剧烈反应放出气体,所得水溶液呈弱碱性,已知QX5中含有离子键和极性键,写出化合物的电子式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一定温度下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可逆反应:H2(g)+CO2(g)CO(g)+H2O(g),下列能表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

A. 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B. 容器中的压强保持不变

C. υ(CO2)=υ(CO)

D. COH2O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不变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CO、SO2是主要的大气污染气体,利用化学反应原理是治理污染的重要方法.

.甲醇可以补充和部分替代石油燃料,缓解能源紧张,利用CO可以合成甲醇.

(1)已知:CO(g)+1/2O2(g)═CO2(g)ΔH1=-283.0kJ·mol1

H2(g)+1/2O2(g)═H2O(l)ΔH2=-285.8kJ·mol1

CH3OH(g)+3/2O2(g)═CO2(g)+2H2O(l)ΔH3=-764.6 kJ·mol1

请写出COH2合成甲醇蒸汽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定条件下,在溶剂为V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a molCO2a molH2合成甲醇,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该反应在A点的平衡常数K=_________________(aV表示)

②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

A.v(CO)=v(H2) B.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D. c(CO)=c(H2)

③写出能增大v(CO)又能提高CO转化率的一项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学习小组以SO2为原料,采用电化学方法制取硫酸。

(3)原电池原理:该小组设计的原理示意图如左下图,写出该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式______

(4)电解原理:该小组用Na2SO3溶液充分吸收SO2得到NaHSO3溶液,然后电解该溶液制得了硫酸。原理如图,写出开始电解时阳极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

(5)已知25℃时由Na2SO3NaHSO3形成的混合溶液恰好呈中性,则该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25℃时,H2SO3的电离平衡常数Ka1=1×10-2,Ka2=1×10-7)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化学用语的书写正确的是

A. 乙酸的分子式:C2H4O2B. 乙烯的结构简式 C2H4

C. F原子结构示意图:D. 四氯化碳的电子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