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4 (1)填写图中三峡的名称:A ,B
,C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所在的峡谷是 (填字母)。(4分) (2)从自然条件方面分析在此修建水利枢纽的原因
;
。(4分) (3)造成长江洪水灾害的自然因素有哪些?(6分) (4)长江三峡工程具有哪些方面的综合效益?(5分) 陕西师大附中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地理答题纸 一. 单项选择题(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二.综合题(60分) 41.(18分) (1)
(2) (3) 42.(23分) (1)A
B
C
D
(2)
(3)
(4) 43.(16分) (1)
(2)
(3) (4) 试题详情
2009版网上最全高中作文题目集萃宝典一 新材料作文模拟试题推荐
模拟试题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名英国登山者因为极度缺氧倒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路上,这是一条登山者常走的登顶之路,几十个登山者从他身边走过,都不愿意耽误自己的登程。几个小时后,这个34岁的登山者就离开了人世。
这件事传开之后,有人感到震惊说,以前只有经验最丰富的才能攀登到那么高的地方,不管认识不认识,除非会危及营救者的生命,濒临死亡的攀登者是不会不营救就被遗弃的。但也有人说:不管是公众还是登山者都要明白,人总是要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压力,要不,人们还以为这是花钱逛公园呢。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模拟试题二: 仔细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⑴石家庄等许多城市,设立了专门的有偿失物招领公司,向失主收取一定服务费;而在保定市等地公交车上,主动让座者可领到一张奖励卡作为“让座奖”,每张卡可到商店兑换价值1元的面包。
⑵“这位旅客,麻烦您到那边的吸烟室里吸烟好吗?”长沙火车站的周启月每天要不耐其烦的重复这段话,然而相当一部分旅客当面掐灭了烟头,事后后又重新掏出烟盒。
⑶踏入社会之初,很多人都被告知:“社会复杂,不要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同时,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慢慢成了“看客”,哪怕路遇歹徒当街行凶、目睹落水者拼命挣扎……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模拟试题三: 南京市2007届高三质量检测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文革”中,一位老音乐家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 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而另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在“文革”初期便自杀了。隐身在音乐的象牙之塔中,当风暴袭来,她心目中神圣美好的东西被践踏时,她选择了死亡来抗争。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模拟试题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个人有一张出色的由黑檀木制成的弓。他用这张弓射的又远又准,因此非常珍惜它。有一次,他仔细观察它时,说道:“你稍微有些笨重!外观毫不出色,真可惜!――不过这是可以补救的!”他思忖:“我去请最优秀的艺术家在弓上雕一些图画。”于是他请艺术家在弓上雕了一幅完整的行猎图。
“还有什么比一幅行猎图更适合这张弓的呢!”这个人充满了喜悦,“你正应配有这种装饰,我亲爱的弓!”一面说着,他就试了试;他拉紧了弓,弓却断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了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过程分析】 弓为什么会断?原因在于猎人完全根据个人喜好、过分看中了弓的外表。因此:
①人们往往凭自己的主观好恶来判断或行动,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②重外表而轻内在,将会贻害无穷;
③任何事物都会有残缺,不必事事苛求完美。
(3)如果你是一个人才,你就不能被动的去等别人来发现你,而应该主动去实现你的价值,让自己闪闪发光。
(4)做事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能墨守成规,思想僵化,要像材料中的年轻人那样,改变想法,舍得放弃,才能达到“一抢而空”的效果。 从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看有如下立意: ① 开始好使的弓――雕图后断了――不是美的就一定好 ②有些东西不需要别的东西去装饰――简单的也可以是美的 ③弓耐用的本质胜过它的美丽外表――东西的本质胜过外表 ④重视内在本质,不要刻意注重外表――美不只注重外表 ⑤其实朴实也可以很美
⑥华丽的修饰不一定真美,平平淡淡才是美 ⑦任何事物都有它不完美的一面,不要刻意去追求完美
⑧残缺的也可以是美的 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过分追求完美只会事倍功半 ⑩弓为什么断,弓断的原因――猎人对弓的爱不是真正的爱 还有“不要盲目追求不属于我们的东西”“知足者常乐”等立意,作文结构模式还有弓的自白(命运,自述)――加以引伸、联系、深化,猎人自述――从父母、师长的角度出发:什么爱才是真正的爱?等。 学生作文的立意角度归类: 1.缺憾与完美②外表与本质③细节决定成败④人的追求与措施等。 教师点拨: 材料作文的关键,是看懂材料,选好写作角度。具体步骤如下:
1、完整地阅读材料、及全部要求 2、在整体感觉的基础上给材料分层或分人物、角度 3、再整合起来,对材料形成整体理解 4、认真看“要求”,是可以任选一个角度,还是只能就主旨写作。但无论如何角度都必须是材料中有的,不能偏离或曲解材料。 [材料分析](1)弓:出色的、又远又准――猎人:珍惜 、 喜爱 (2)弓的外观:毫不出色、稍微笨重――猎人:可惜、 补救 别让爱变成伤害 (3)爱的初衷――弓断的结果 ★ 立意角度★ 精彩片段★ 优秀例文 “心”美才是真美 保持生命本色 莫让爱水横流 勿以心为形役 永恒的美丽 别让爱变成伤害 残酷的完美 [审题分析] 弓的主人已有了一张得心应手的心爱的好弓,为了它的更加完美而配上了自认为无与伦比的行猎图。他的这种初衷是美好的,无可非议。但他的行为却是破坏性的、盲目的、愚蠢的。 主人追求檀木弓的外观美导致了良弓的毁废,说明主人做错了,他的行为破坏了弓本身的质地――雕了一幅完整的行猎图――原本坚实厚重的支撑被镂空得单薄脆弱,所以一拉弓就断了。弓主要就是用来射击东西的,它的价值也就体现于此;本来质地优良的弓因为这个人过分追求弓外观的美丽装饰而毁于一旦,多么得不偿失啊。 这个小寓言蕴含着哲理,讽刺那些盲目追求外观华丽的人;它提醒人们,内在比外表更重要,做事要讲求实效,不可一味追求形式。同时还启示人们,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犯“爱之反而害之”的错误。不要苛求完美,不要求全责备。爱要讲求方式,要注重、符合事物的本质规律。 [立意] 1.不可过分追求外在形式(装饰 外观 虚华),过分追求外在(形式)会破坏事物的本质美;要注重内涵(本质 品质 心灵),讲求实效。(最佳立意,最切合材料主旨) 2.不要苛求完美。(符合题意) 3.爱之不能害之,爱要讲求方式,选择恰当的行为方法,尊重他们的本质规律。(符合题意) [偏题] 1. 换个角度看问题 2. 知足常乐(贪婪) 3. 适合自己的位置(方法) 4. 因势利导 5. 缺憾(缺陷)也是一种美 美丽的代价 三18 高倩 最终,你葬送在艺术的光环中,一幅行猎图,猎杀的,却是你自己!我知道,一张弓逃不开宿命的安排,如同离弦的箭,收不住自己的脚步,然而假如真有选择的机会,以危险的美丽为饵,你是否还会让它化作喉心致命的疼痛! 弓断了,它让不切实际的美丽,把本该坚实的脊背雕琢的千疮百孔,生命也因而伤痕累累。坚韧本是生命的本色,注定要与强求的空灵玉石俱焚! 与弓一样,我们如鱼儿般在时光的渠中与各种美丽的诱惑邂逅;与弓不同,我们还是生命的主宰!徘徊着,驻足观望或是弃之前行,“浅尝辄止”或是“囫囵下咽”,美丽,地位,权势,以虚荣为线,织成一张网,谁的眼中还有如水的澄澈,望穿层岚,洞若观火! 我们一次次屈从于美丽,将它们纷纷拣进行囊,挂上生命的肩头,却不知那些光环,不只是生命的点缀,也是生命的蛀虫,吸收着生命的养分,让前进的脚步疲惫不堪,一次次捡拾那轻盈而危险的稻草,日积月累,便终是生命不可担受之重! 然而一切又有什么用呢?当我们被所肩负的美丽拖垮,喘息着遥望漫漫长路,生命俨然成了为那些不必要的装饰所设的框架,让一切虚荣的美丽凌驾于上,展示亦称为一种自嘲,再也没有探索的机会,再也没有前行的方向,亦如雕刻之后的弓,不能再将如箭的理想射向远方! 为了空灵放弃了箭的弓便不再是弓,是一片枯朽的碎木,为了美丽而放弃了一切的生命亦不再是生命――孤芳自赏中黯然凋零。 别让美丽迷乱双眼,永远记住自己的价值! 花可以无蝶,只留香气满乾坤。 山可以无泉,只愿巍峨天地间。 石可以无苔,只求朴素的外衣。 水可以无藻,只做透明的水晶。 乔木可以无藤萝,只做撑天的栋梁! 生命可以无华,但不可无实! 摇落华美的装饰,让脉络清现,作别美丽的代价,给生命“素面朝天”的勇气!
心壮气自华 高三六班 张文杰 一张良弓,古朴敦厚,却可百步穿杨,力敌万夫;一柄精弩,镶金缀玉,却单薄脆弱,不耐英雄之力。同为一物,过分追求外表却导致了内涵的流失,过份企求炫目却引来了本质的变换,岂不痛哉!其实,心壮气自华。不必过分向往外表的绚丽夺人,心有内美,自会气雄天下,过度虚荣,终会华而不实。 为文,要追求内涵的充实摒弃浮华。“日月先天德,山河壮帝居”,陈后主的诗句并不家喻户晓,一味的颂圣,无穷的靡丽只使他的作用限于虚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的泣泪绝唱千古响彻,切肤的痛恨,无尽的哀思,一脉真挚的情怀引来多少兴亡之泪!诗词成就了李煜,李煜亦成就了词作。不再醉迷《花间》,不再文华意薄,“词至后主而境界始大,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因为他已将真实的内涵代替了明丽的词藻,用诚挚的内容打动着古今万人的心怀。纵览古今,文学脱汉赋之虚华而得唐诗之明志;脱宫体之靡丽而得写实之现实;脱虚无之空谈而得时务之策论,正由于代代对内涵的追求,文学于是打破了单纯的外表的文字之美,文学史上矗起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文明史上添了一笔笔无价的财富! 为人,更要追求内涵的充实,摒弃虚荣。晏子短小而不辱使命,毛遂貌不惊人却雄辩滔滔。邓小平,非有惊天动地的奇伟外表,却被赞为“打不倒的小个子”。用他的睿智与深刻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因为他们都内涵丰富,因为他们都没有过分追求外表的过人。昭君名垂青史,不仅仅在于她惊世的容颜,更在于她胸怀天下的心志,在于她只身塞外的胆识,在于她,用自己人生的内涵书写了胡汉的和平,书写了历史的瑰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屈子行吟泽畔,如此感喟,而历史上又有多少翩翩公子俊美少年因缺少内涵而被时光的巨浪冲走! 如果弓的主人正视弓的外观,珍爱着弓的内涵而不苛求外表的华丽,则此良弓岂不也可效力千载,名留万世! 无论为文,还是为人,莫让纷扰的精丽外表淘洗了内涵,因为“心壮,气自华”! 让心中的高山玫瑰绽放 高三18 黄娜 也许你曾见过阿尔卑斯山的高山玫瑰,传说它是一位王子送给雪山女神的礼物,象征着高贵与爱,但它却并不艳丽,也并不芳香;也许你曾纵马驰骋在草原之上,但你会发现胯下的千里骏马并没有金鞍玉镫;也许你钟爱美酒,那么你会发现真正的佳酿并不如“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豪华…… 这一切一切,都只因为外表并不能代表一个完整的灵魂。高山玫瑰虽不美艳,却独有一种爱的力量;千里马也不需漂亮的装饰来吸引伯乐;而美酒更无需酒杯的装点,因为它等待的是不拘小节的“酒仙”。倒是我们人类,总是企图通过外表来识别一切。可纵使表面似鲜花织锦,也难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平凡的外表,恰可能包裹着一个圣人、贤人或者好人。 生命的存在注定是有目标的。鸟儿为了不让天空寂寞才飞翔,蝉为了不让夏天烦恼才欢唱,而我们并不需要美丽的外表引我们前行。因为,生命的本质都是朴实无华的。一旦被外表的美丽所羁绊,我们就会迷失了方向。就像一张笨重的弓依然可以造就一个神射手,平凡甚至丑陋的外表也能让我们稳稳走在人生路上。相反,若是一张坚固的弓被镂刻上了花纹,它又怎能用自己的脆弱成就百步穿杨的射手呢?所以,我们无需美丽的外表装点自己。因为生命的前行,有理想就足够了。 纵使这个物质的世界会因外表而带给我们一些不公,也无须烦恼。因为我始终相信,心灵的花儿需要汗水、泪水甚至热血来浇灌。就像无花果树,它的花开甚至寂寞到了我们无法察觉的地步,但它依然开花、结果,走着一个完整的生命历程,没有美丽的外表,生命依然完整无缺,甚至可以完美。 我也相信,善良的心灵无须漂亮的外表装点,一如高山玫瑰,无须娇艳,依然高贵。 朋友,愿你纯净的心灵在经历过纷扰世事之后依旧纯净;愿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心中的高山玫瑰绽放。
金玉其内方显英雄本色 高三一班 丁超 高山之所以震撼人心,不只在于它有苍松翠柏的外衣,而是它自身有着一种巍峨与高大;大海之所以澎湃人心,不只在于它有千万朵浪花激起的美丽,而是它内心蕴含着一种宽容与博大;蓝天之所以净化人心,不只在于它有大雁白鸽展翅的灵动,而是它深处有着一种辽远与豁达…… 我于世间行走,行走,万事万物告诉了我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金玉其内,方显英雄本色! 金玉其内,是一种胸襟与胆识。遥远汉代,有一位名叫昭君的女子,明眸皓齿,顾盼流连,倾国倾城。如此绝代姿色却并没有阻挡她内心前进的脚步。不迷恋于粉黛,不沉湎于君王侧,一心为了汉匈的好合踏上了一段千古绝唱的路程。这一路,留下了她沉鱼落雁的美丽,更留下了她女儿般地柔情,男儿般的胆识。黄沙古道,幽幽琴声,见证了一位女子的崇高与伟大,英雄本色震撼人心。 金玉其内,是一种胸怀天下的思想与境界。杜甫的诗堪称“诗史”,他的诗没有李白的浪漫飘逸,亦没有秦观的柔情似水,但他却用朴实的文字,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内涵,展现了一颗忧国忧民之心的赤诚。他用诗抒发了自己的热情,却没有为这份情涂脂抹粉,于是,这样一份如火的真心烧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也留下了一份穿越时空的精神,英雄本色涤荡天下。 古人如此,今者亦然。人生浮浮沉沉,人心却该稳固如山。徒有一具光华的皮囊,终不会撑起你远航的船帆。一路走来,人应该学会造心。正如毕淑敏所言:我为自己造了一颗坚固的心,它不会因一片小伤流尽全身的膏血,亦不会因一星火药烧毁绵延的城堡 。有了一颗坚固的心,便无需再去计较外表是否光亮动人,因为你已拥有一枚人生最重的筹码。 一张出色的弓能射得又远又准,一旦精雕细刻装上美丽的外衣,便只剩下了断弦的后果。万事万物皆如此,表里如一固然值得赞美,而当二者不可兼得之时,内心的锤炼与升华才是我们所应追求的。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人生苦短,一颗完美的心灵才更能增添它的重量。耳畔的歌声因饱含真情而成了经典,脚下的路因步履坚定而绵延很远。 金玉其外,不过过眼云烟; 金玉其内,方显英雄本色! 一个人有一张出色的由黑檀木制成的弓。他用这张弓射的又远又准,因此珍惜它。有一次,他仔细观察它时,说道:“你稍微有些笨重!外观毫不出色,真可惜!――不过这是可以补救的!”他思忖:“我去请最优秀的艺术家在弓上雕一些图画。”于是他请艺术家在弓上雕了一幅完整的行猎图。 “还有什么比一幅行猎图更适合这张弓的呢!”这个人充满了喜悦,“你正应配有这种装饰,我亲爱的弓!”一面说着,他就试了试。他拉紧了弓,弓却断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定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详情
考场作文快速构思十五法 考场作文特别强调主旨的显豁集中和思路的一目了然,因为高考阅卷老师不清楚考生的作文功底,短时间内又难以细细揣摩文章。平时作文,有些学生喜欢写些含蓄的文字,但是高考场上这样做是不够明智的、甚至是比较危险的。假如文章含蓄得来短时间内难以让人读懂,需要反复推敲,甚至几个老师讨论一番才能确定,其后果可想而知。 在平时作文训练中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容易操作的模式,基本上可以让学生的作文“入格成型”,在基本“入格”之后再求变化,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写法。 这一式就是在文章的开头提出一个统摄全篇的问题,然后从不同的角度作答的方法。如学生习作《没有付出,哪来成功?》。开头第一句就发问:成功是什么?然后从三个方面作答: A、来自自然界的回答 B、来自人间的回答 C、现在我们可以郑重地回答 在“来自自然界的回答”中,种子以付出代价而破土成长作答,母蚌以忍受痛苦而孕育珍珠作答,蜜蜂以辛勤劳动而酿成花蜜作答;在“来自人间的回答”中,贝多芬以战胜病魔而坚持创作作答,奥运健儿以敢于拼搏而为国争光作答。最后,“我们可以郑重地回答”:成功是不容易的,没有付出,便没有成功,没有巨大的付出,就没有巨大的成功!没有经历过风雨的考验,天边又怎么能出现彩虹?没有付出,哪来成功?作者就是以这种“一问多答”的形式把文章组织得井井有条的。 一篇文章总有几个关键词,用一系列的关键词来串联文章,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这一式跟问答式很相似,作者也是在开头提出一个统摄全篇的问题,只不过回答的是几个关键词。如学生习作《用真心建关系》。本文开头即提出问题:都说世界是一张网,网着你,也网着我,那么,究竟是什么编织了这一张网,又是什么维系着你和我?然后用三个关键词领起三个文段来回答: A、金钱? B、诚信。 C、真情! 作者在回答中断然否定了金钱,充分肯定了诚信,而对真情则大力提倡。思路极其清晰,做到了一目了然。又由于巧妙利用了标点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直观的长处,文章平中见奇,新颖别致。 即以若干简洁的条件句将话题展开,形成分论点来构成文章的轮廓。如2005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说“安”》。开篇从“修身”切入,引出本文中心:“安家、安国、安邦,必先安心。”接着又用条件句分段提出四个分论点: A、志者,必先安心。 B、治者,必先安心。 C、智者,必先安心。 D、知者,必先安心。 然后层层递进的展示了自己的心中“安心”四境:欲成大事者之心,要安于既定目标,不屈不挠;掌权治国者之心,要安于国事,心系苍生;大智大慧者之心,要安于淡泊,不为荣辱所扰;渡人自渡者之心,要安于恬淡,宽宏豁达。在每段末尾又以“心如磐石”、“心若冰清”、“心比镜湖”、“心似苍穹”四个比喻句概括作结,言已尽而意未穷。 这一式议论、记叙都适用。就是用若干有概括力的名句来支撑整个文章的结构,分别领起几个部分,构成主主干。如2002年吉林高考佳作《名句书写情志,人生重在选择》就是如此,全文选取的名句如下: A、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B、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C、于谦: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四个名句均是大家熟悉的,从屈原、李白到于谦、林则徐,这些熟悉的人物及其至理名言,均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屈原选择正直爱国,李白选择高傲豪放,于谦选择清廉执著,林则徐选择忠诚勇敢,他们的选择成就了他们崇高的人格和辉煌的人生。四则材料直接证明了”人生重在选择”。同时,我们还可以从这里感受到现代社会的气息 再如2004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琵琶行之父母有情》,只是从《琵琶行》中选取若干诗句领起全文: A、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B、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C、间关莺语花底滑 D、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E、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F、座上泣下谁最多,掌上明珠双眸湿 文章精巧构思,以古代名篇《琵琶行》作为行文结构转换的标志,同时将考生的成长过程结合到了一起,将日常生活中平凡琐碎的事情写得诗意盎然,而且脉络也十分清晰,一目了然。 这一式主要针对“关系型”话题作文。它从话题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入手展开,形成几个同时涉及两个概念的首括句,从而构成整篇文章的框架。2004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语言是沟通的钥匙》就是如此: A、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亲情的沟通。 B、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 C、恰如其分的表达,利于爱情的沟通。 这篇作文非常规范。观点鲜明,从三个角度议论语言的作用,点出语言有助于亲情的沟通、语言有助于友情的沟通,语言有助于爱情的沟通,议论中肯,层次清楚。 这一式适合于“关系型”话题“纵向式”展开有困难的情况,也可称为“分总式”,即将话题涉及的两个概念分别展开之后,再论述两者之间的关系。例如2005年四川高考优秀作文《历史的笑容》就是如此,全文由三个小标题领起的若干个语段构成主干: A、关于忘记 B、关于铭记 C、云在青山月在天 作者思路一目了然,以简洁而富于诗意的文笔,再现了屈原、王勃、苏轼三为历史人物坎坷的命运,屈原不会忘记,只铭记了恶浊伤痛而陷入倦怠;王勃选择忘记,轻狂放纵而成为预知死亡的才子;苏轼善于忘记也铭记,善于选择,自得其所,乐观旷达而善终一生。最后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会忘记,会铭记又如何?只有会选择,才能歆享人生带给我最大的乐趣。 这种方式最为直观,也最容易操作,但局限性也比较大,适用面不太宽。 这一式比较适合于抒情叙事的文章。根据话题限制和表达的需要,选定特定的对象进行倾诉,特别容易感人。如2005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芬香永存》就特别具有代表性。本文撷取四个小材料勾勒成文,而这四个材料分别由四个深情的呼告语句领起: A、妈,你走后我变乖了。 B、妈,您走后我更关心妹妹了。 C、妈,您走后我就把头发留长了。 D、妈妈,您走了,……我开始独立,学会做各样的活儿。 而所有的这些改变都是为了“纪念”已在天堂的母亲。全文所写不过是些家常琐事,但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同时也刻画了一个在经历失恃之痛后突然长大了的坚强的主人公形象。母亲走了,作者生活中赖以依靠的那棵树倒了,于是自己便长成了一棵树。 根据需要,在文章中虚拟若干“发言”对象,而将作者自己放在聆听者的位置来展开思路。如2001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感悟生命》,作者在开头以简洁的语句明确点题之后即以虚拟的“发言”对象展开: A、友人告诉我:生命是崎岖坎坷的,路上有着荆棘、沼泽,也有鲜艳的花果。 B、老师告诉我:生命是一场充满着遗憾,又满是拼搏的较量。 C、父母告诉我:生命是一盘漫长的棋局。 然后更以自然界里的“风”、“雨”、“雷”、“电”甚至“小草”、“花儿”等告诉我生命的真谛,将“感悟生命”展现得特别充实丰满,气势也格外酣畅。 再如2001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所欲有甚于生者》。作者开头以排比的形式引出话题,以“凝望历史时空,有些人选择了坚毅,有些人选择了奋起,甚者选择了死亡。他们用行动注释着生命,演绎着生命,亮丽着生命”总领全文,然后以前贤们向我“宣称”的形式展开主体段落: A、坚毅者宣称,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 B、奋起者宣称,生活的道路上险象环生……面对困难,唯有奋起,才能成就不朽之伟业。 C、死亡者以其不死之灵魂向我诉说着生死大义。 最后以”坚毅者、奋起者、死亡者用其心灵的妙语启迪着世人,在这个世界上,选择坚毅与刚强,选择珍爱与无私正是最好的选择。即便是死亡,也会赢得身后一片洁白”作结。作篇以”选择”贯穿始终,首尾圆合,天衣无缝,令人击节赞赏。 就是将话题展开成为若干个比喻句,并以这些提纲挈领的比喻句作为全文的骨架,再充实成文。如上海高考满分作文《忙,不亦乐乎》就是这样。 这篇文章标题即将生活中的一句口头禅“忙得不亦乐乎”机智翻新,拟作标题将,把“忙”与“乐”联系起来。开篇扣题,亮出观点:忙,是人生中一个个步骤,不能碌碌无为地白忙,要忙就忙得精彩,忙得不亦乐乎。主体部分巧妙的将它分解成为三个分支: A、忙是问号。 B、忙是省略号。 C、忙是惊叹号。 在这三部分中作者分别用问号、省略号、惊叹号巧妙设喻,抓住这三种标点符号的特征,,深刻地阐明人生忙,忙要像问号一样,经常问问自己,不能盲目,不能瞎忙,要忙得有意义;人生如四季一样是有规律的,要选准目标,像省略号一样,毫无休止地忙下去,忙出生命灵动的色彩;而人生有限,每个人都应有限的生命里忙出属于他的惊叹号,忙出人生精彩的篇章。层层递进,脉络清楚,每一部分略举几个事例加以论证,然后得出结论:我们的忙不能永远是问号,而应是省略号和感叹号。忙就要忙得精彩,忙得不亦乐乎。以此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照应题目,收束有力。 这一式操作性极强。就是给文章的各个相对完整意义的段加上一简洁的标题,以揭示或提示段落的内容,从而使文章要点清晰、层次分明。运用小标题,不仅仅使文章结构起了变化,而且对形成文章的思路,精心安排篇章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如2003年陕西高考满分作文《情与理》。文章三个主体段落分别以三个小标题领起: A、渴望真情 B、超越感情 C、驾驭感情 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总结了极有代表性的8个人物的人生经历和态度,得出结论:理智需要情感的润泽,人生才显灵动;情感需要理智的依托,人生才显智慧,愿人人都能用情感之雨浇灌理智之花。 再如2002年高考满分作文《无愧于天,无悔于心》。全文主体部分也是用三个小标题来支撑: A、巾帼不让须眉。 B、巨匠打造经典。 C、英雄爱国无敌。 以王昭君、屈原、荆轲、文天祥、文王、仲尼等古代先贤志士以“无愧于天,无悔于心”作为自己人生选择的标准,铺写他们选择的结果―“塑造的是干秋万代的典雅与理智”。写得****恣肆,读来荡气回肠。 即由各个有内在联系的画面或场景直接组合而成,操作简单,运用也比较广泛。如2005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不能忘记的过去―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该文将60年前后对比鲜明的三组画面组合在一起,具体如下: A、六十年前,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六十年后的今天,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 B、六十年前,苏联,斯大林格勒,前线←→六十年后的今天,俄罗斯,莫斯科红场 C、六十年前,中国,东北,某个村庄←→六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东北,某个小镇 画面之间,用简短的议论点睛扣题,巧妙过渡,跨越时空限制,将欧亚两大战场汇于一处,前后六十年历史凝聚瞬间,给读者带来一股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 能够体现作者重要观点的语句在文中关键位置反复出现,以显示行文的脉络,能产生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妙。2003年吉林高考满分作文《怎一个“情”字了得》就是如此。作者巧妙化用名句,改一“愁”字为“情”字,赋标题以新意。并以此作为全文的议论中心和行文的线素。主体部分用“怎一个“‘情’字了得”领起。以祁贺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的典型例子,证明“认知之‘理’是‘情’外之物,它因人而异,并非总受‘情’的束缚”;以战国时齐国的邹忌他在“纯然淡漠”的心态下所表现的自知之明的事例,有力的证明了“‘认知’”高于‘感情’“的观点;以汉代历史学家陈寿抛开个人的爱恶,歌颂“仇人”孔明,大讲实事求是的例子,再次证明观点。 全文结构清晰严谨,一句“怎一个‘情’字了得”出现六次,或拟做标题,树旗明旨,亮出观点;或置于段首,概括要义,领起下文;或用于结尾,总括全文,点睛扣题。它如同散文中那根思想的红线,有机地组合了各部分材料,从而使文章一贯而成。 这一式使用得较为普遍,操作也比较简便。就是将话题分解成为几个判断句,然后以这些判断句为提纲,充填具体内容敷衍成文的方法。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满分作文《用旁观的眼神》。文章在首段尾句点明文章中心:请用旁观的眼神!文章接着然后将此主旨句分解成为若干个判断句: A、用旁观的眼神看别人,是意识的清醒。 B、用旁观的眼神看事物,是理念的超越。 C、用旁观的眼神,才能……;用旁观的眼神,才能……;用旁观的眼神,才能……
然后用唐对魏徵、鲍叔牙与管仲等六个历史上典型事例,从正面阐释,再接着讲唐玄宗、晋武帝的所作所为,从反面论证。本文所用材料虽多,沙及到的时间虽长,但均能以“用旁观的眼神”统率,故纵横捭阖,收放自如,难能可贵。 有时从正面难以突破,不妨绕道而行,从反面展开,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写出新意。如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转折》就是如此。这篇文章将话题“转折”展开成为三个句子: A、转折,并不意味着要放弃信念。 B、转折,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尊严。 C、转折,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前进。 这三个句子提纲挈领,构成整篇文章的“骨架”,主体部分以“鲁迅为了救国而弃医从文”、“韩信为了鞭策自己而受胯下之辱”、“张文举为实现人生的目标而弃文从书法”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加以论证,思路非常清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围绕话题,用若干假设句作为骨架来支撑整篇文章。这种提纲挈领的句子既可放在段首,也可放在段尾,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这里举一个放在段尾的例子――《我若为官》。具体如下: A、我若为官,不为则已,为则当为王公之官! B、我若为官,不为则已,为则当为王公之官! C、我若为官,不为则已,为则必为周公之官! 作者先指出作为封建官吏王忠肃公坚拒家人的请求要挟,拒不调婿的难能可贵,然后独句成段,鲜明表态:我若为官,不为则已,为则当为王公之官!紧接着进一步分析王公在公与私、理与情的矛盾面前毫不为亲情所动,秉公执法,刚正廉洁而千古留名情况,再次表态:我若为官,不为则已,为则当为王公之官!最后在列举周总理生活简朴,严格要求子侄而赢得广泛敬仰的例子后,郑重承诺:我若为官,不为则已,为则必为周公之官!全文的这几个假设句均独句成段,旗帜鲜明,掷地有声,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试题详情
陕西师大附中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政治试题 题号 一 二 总分 总分人 31 32 33 34 得分 本试题分为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两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60分)
一.本卷共30小题,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得分 评分人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哲学都是 A.智慧之学、聪明之学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对具体科学的正确概括和总结
D.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2.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①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必然灭亡的 ②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③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④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 4.下列选项能够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是 ①一风吹、一刀切 ②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③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④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⑤入乡随俗、入国问禁 ⑥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⑦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⑨因材施教、量体裁衣 ⑩集中兵力、重点突破 A.③④⑤⑧⑨ B.①⑤⑧⑨⑩ 5.“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无水喝,”这一故事说明 A.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 B.关键部分对整体功能的发挥,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 C.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功能的发挥离不开部分 D.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7.恩格斯说:“没有物质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这一论断告诉我们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B.没有运动的物质是一种客观存在 C.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运动 D.运动着的物质和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想象的 8.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各国人民共同的强烈愿望。但是,国际关系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有所增加,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上述对国际形势的认识 ①坚持了一分为二的观点 ②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 ③区分开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④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9.“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反映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 10.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类似于或相当于 ①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世界观与方法论之间的关系 ③方法论与具体方法的关系 ④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关系 ⑤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⑥世界观与具体观点的关系 ⑦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⑧物质与具体事物的关系 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⑩哲学规律与具体规律的关系 A.②④⑤⑦⑨ B.①③⑥⑦⑨ C.①③⑥⑧⑩ D.①②⑥⑧⑩ 11.我国古典文学巨著《三国演义》中没有描写用飞机大炮打仗,《红楼梦》中没有描写贾宝玉、林黛玉坐小汽车。由此可见 A.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就会有不同的认识 B.文学家讲究艺术形式,对同一事物就会有不同的认识 C.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 D.人的思想意识是发展变化的 12.下边这幅漫画体现的哲理有 期末测试.files/image002.jpg)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②要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③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④国家要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3.下面对“重点论”的正确理解是:() ①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②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③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④重点有时可以脱离两点而存在 ⑤重点也就是一点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 15.曹植七步诗的后两句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其实,曹植和曹丕如果不是“同根生”,曹植的才华和抱负就不能对曹丕的皇位构成威胁,曹丕也无须去“煎”他。丕、植两兄弟的真实关系应该是:“只缘同根生,相煎分外急。”由此可知 A.矛盾双方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
B.矛盾双方没有统一,就无所谓对立 C.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17.据悉,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所用10万把临时座椅的原材料 将全部由一般塑料改成生物塑料。生物塑料的原料不是不可再生的石油,而是细菌。这些用品用完后,只要把他们放到细菌足够多的地方,其他的细菌就会将其吃掉。它们还可以和别的垃圾一起回收堆放,在堆放中慢慢降解、消失。之所以特别强调这样做,是因为奥运会开过以后,这10万把座椅就派不上用场了。这种做法 ①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②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③说明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改变的 ④充分说明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8.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会有意识,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B.没有人的的实践活动使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就不会产生意识 C.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特有机能 D.只有人脑才能产生意识 D.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20.下列说法中,体现抓主要矛盾道理的是 ①好钢用在刀刃上 ②因材施教、辨证施治 ③擒贼先擒王 ④金 无足赤、人无完人 ⑤十个指头摁跳蚤 ⑥牵牛要牵牛鼻子 ⑦打蛇要打七寸 ⑧工作要做到点子上 A.①②③⑥⑧ B.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⑥⑦⑧ D.③④⑥⑦⑧ 21.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B.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22.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把经济结构问题解决好,才能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也才能切实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调整经济结构能提高经济整体水平,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A.事物数量上的增减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 B.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能引起质变 C.扩大需求达到一定程度能促使经济素质的提高 D.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促使事物的质变 23.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A.事物的性质主要的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B.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C.事物的性质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的 D.符合客观规律的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24.俗话说:“善弈者,谋势”。初学者,顾子而不善谋势,结果得小利而失全盘。从哲学上看,“谋势”也就是要 ①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②以全局统帅局部 ③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 ④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A.③④ B.①②④ C. ②③ D.①③④ 25.教学中,我们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哲学上看,“因材施教” ①尊重了教学的规律 ②抓住了主要矛盾 ③坚持了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思想 ④正确地对待矛盾,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6.“值此新年元旦来临之际,感谢您一年来的关心与支持,祝您:东行吉祥,南走顺利,西出平安,北走无虑,中有健康;左逢源,右发达,前有福星,后有菩萨;内积千金,外行好运……”相同内容的短信“克隆”,甚至连发送者姓名都一起被克隆下来,不仅成为笑柄,而且让接收的朋友感到索然无味,失去了回复的兴趣。从哲学上看,这体现了 A.矛盾的特殊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B.矛盾的特殊性寓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 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D.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着矛盾的特殊性 27.“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轻与重、小与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B.事物的变化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轻与重、小与大是无条件地互相转变的 D.量变与质变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28.学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后,我们应自觉运用科学方法以正确的认识世界。下列属于科学的工作方法的是 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③抓好典型 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⑤解剖麻雀 ⑥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 ⑦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相结合 ⑧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⑨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A.②③⑤⑦⑨ B.①③⑤⑧⑨ C.①③④⑥⑧ D.②③⑤⑦⑧ 29.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总起来说,这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的五年,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更加紧密的五年。”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②要坚持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③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④要集中全部力量抓主要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30.2007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个税起征点自2008年3月1日起由1600元提高到2000元。此次调整,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保证居民基本生活不受影响。相关人士表示:“对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作出修改是必要的、及时的。”“今后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按照立法程序适时再作调整。”材料体现了 ①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④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第Ⅱ卷 非选择题(40分) 试题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