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四)通假字
①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②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③秦伯说 (说,通“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⑤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二)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哪里)
(一)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从属二主 (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2、鄙
①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 (例:“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侵损,削减。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如果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 见微知著(成语)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第一段:秦、晋围郑
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第二段:临危受命
本段以简约之笔,涉入用人之事。
①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②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第三段:说退秦师
“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第四段:迫晋退兵
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氾(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ī)而出
亡郑以陪(pèi)邻 共(gōng)其乏困 阙(jué)秦
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32、(2009年广东物理)17.(1)为了清理堵塞河道的冰凌,空军实施投弹爆破。飞机在河道上空高H处以速度v0水平匀速飞行,投掷下炸弹并击中目标。求炸弹刚脱离飞机到击中目标所飞行的水平距离及击中目标时的速度大小。(不计空气阻力)
(2)如图17所示,一个竖直放置的圆锥筒可绕其中心轴转动,筒内壁粗糙,筒口半径和筒高分别为R和H,筒内壁A点的高度为筒高的一半。内壁上有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求
①当筒不转动时,物块静止在筒壁A点受到的摩擦力和支持力的大小;
②当物块在A点随筒做匀速转动,且其所受到的摩擦力为零时,筒转动的角速度。
答案:(1);(2)①,②
[解析](1)设飞行的水平距离为s,在竖直方向上
得飞行时间为
则飞行的水平距离为
设击中目标时的速度为,飞行过程中,由机械能守恒得
得击中目标时的速度为
(2)物块受力如图所示
①由平衡条件得
其中
得摩擦力为
支持力为
②这时物块的受力如图所示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得筒转动的角速度为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