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41658  441666  441672  441676  441682  441684  441688  441694  441696  441702  441708  441712  441714  441718  441724  441726  441732  441736  441738  441742  441744  441748  441750  441752  441753  441754  441756  441757  441758  441760  441762  441766  441768  441772  441774  441778  441784  441786  441792  441796  441798  441802  441808  441814  441816  441822  441826  441828  441834  441838  441844  441852  447090 

16.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亡国者,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必有责焉耳矣”。

  问题:(7分)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历代人志士的不懈追求。近代学者把上文最后三句概括为哪一

名言?(1分)

  (2)“亡国”与“亡天下”两者的内涵分别是什么?(4分)

  (3)为何说后者的爱国主义比前者上升到了新境界?(2分)

试题详情

15.“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以下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   )

    A.大搞舆论攻势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北约组织                   D.进行全面遏制

试题详情

13.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被称为“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下列表述不能准确反映此结论的是       (   )

    A.在解决中国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B.在军备控制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C.在处置德国问题上,英法矛盾尖锐  

   D.在殖民地问题上,英日矛盾尖锐

  14.历史地图反映了某一国(或某一地区)的历史变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下面四幅地图是二十世纪欧洲的变迁,其中按时间排序第三位的应是                           (   )

        A       B        C       D

试题详情

12.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B.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D.议会权力至上,英王服从议会决议

试题详情

9.1919年12月,重庆《川东学生周刊》创刊,以下对其创刊宗旨:“排斥强权”和“改良社会”实质的最准确理解是                     (   )

   A.反对北洋政府    B.追求自由和民主 C.反帝反封建     D.抨击专制皇权

试题详情

8.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被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                 (   )

   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坚决打击        

   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凸显

试题详情

7.著名历史学家柏扬曾说:在中国许多封建王朝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开国君主往往比较英明,但到了第二、第三代帝王时很容易出现危机,这就是所谓的“瓶颈危机”。下列王朝中没有出现“瓶颈危机”的是          (   )

   A.秦朝           B.明朝          C.隋朝          D.清朝

试题详情

6.中国科技史大师英国人李约瑟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他恰如其分地评价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   )

   A.政府是科学研究的主要组织         B.实用技术发达

   C.普遍重视科学实验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试题详情

4.“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该现象应始于下列哪一部作品所反映的历史时期                                (   )

   A.张衡《二京赋》                  B.(西晋)左思《三都赋》

   C.曹雪芹《石头记》                                D.(宋)王溥《唐会要》

  5.中华几千年的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物,懂一点文物鉴赏的本领,无疑会有益于我们准确掌握历史信息。请仔细观察和辨别下列铜币的拓片,哪一枚不是赝币                (   )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