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共点力的概念讲解时需要强调不仅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的力是共点力,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也叫共点力。注意平行力于共点力的区分(关于平行力的合成请参考扩展资料中的“平行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师讲解示例中要避开这例问题。
2.通过实验探索“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
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教学建议
学会应用等效代替和控制变量的思维方法。
重点:
1.通过实例理解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1.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要求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1.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个属于甲类的词在句子中临时改用作乙类的一种特殊情况。这种现象也保留在成语中,如学习名词作状语时,可以介绍“风起云涌”“虎踞龙盘”“蚕食鲸吞”“口诛笔伐”“风餐露宿”“日新月异”等成语(加点字均是名词用作状语);学习意动用法时,可以介绍“幸灾乐祸”“鱼肉人民”“幕天席地”“不耻下问”“不远万里”等成语(加点字均是意动用法)。 3.利用成语复习文言句式。 要准确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就必须能从具体语境中理解和辨别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特殊的文言句式也保留在成语中,如在学习宾语前置句时,可以引用“夜以继日”“时不我待”“唯才是举”“一言以蔽之”等成语(加点字均是前置宾语),从而总结出宾语前置的规律:古汉语的疑问句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为了强调介词宾语,宾语前置;以“之”或“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二、巧用成语介绍背景知识 选入课本中的文言文无一不是名家名作,有许多成语就是从这些作品中流传开来的,它们有的和作者相关,有的和作品中的主人公相关,有的和作品中的事件相关。因此,教学过程中若能巧用一些成语,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鸿门宴》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下了“拔山扛鼎”“才气过人”“弃书捐剑”“取而代之”“破釜沉舟”“政由己出”“锦衣夜行”“沐猴而冠”“杯羹之让”“四面楚歌”“无面目见江东父老”“霸王别姬”等十二个成语。这十二个成语可以说涵盖了西楚霸王项羽一生的历史,包括他的成功与失败、他的远见卓识与性格缺陷、他的英雄气概与儿女情长。 我先根据前五个成语讲了项羽的成功史。然后在总结鸿门宴中项羽为何不杀刘邦的原因时,我又趁机利用后四个成语补充了项羽的性格缺陷。在课文的最后,我利用最后三个成语讲述了项羽悲壮的结局:项羽被刘邦军队围困于垓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饮酒帐中,歌别美人虞姬。他率领八百余人突围,本欲东渡乌江,但最终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 十二个鲜活的成语,激活了一堂课。事实也证明,学生在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是很有收获的。 三、巧用成语挖掘文章主题 张溥的《五人墓碑记》写了五名义士起义、被捕、被杀的经过,并侧重描述了他们死时的慷慨激昂,讨论了他们死的重大意义,对这五位“激于义”而死的壮士给予了高度赞扬。苏教版教材把这篇文章编在“号角,为你长鸣”专题的“烈士的抉择”部分,突出显示了他们在“生与义”之间选择“义”的伟大情操。五人是为了正义而舍弃了自己的生命,“义”是五人精神的核心。文章所叙五人抗暴献身的事迹是义举,所议的自然是义举的重大意义,抒发的也是对义举的崇敬之情。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即请学生用带有“义”的成语来概括各段内容。归纳如下:第一段写作者为五人立碑的原因是因为五人的死是激昂大义;第二段把五人的死和其他人的死作对比,突出五人之死是舍生取义;第三段写周公被逮捕时以五人为代表的苏州市民的抗暴斗争,突出五人之死是义无反顾;第四段写五人面对死亡时的表现,可以说是慷慨就义;第五段把五人的行为和缙绅的行为进行对比,突出五人的忠肝义胆;第六段作者表明写这篇碑记的目的是表明五人之死是义重泰山。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自然而然地了解了作者为什么要为这五人作记,明白了这五人用自己的生命在中国的历史上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义”字,而这“义”应是我们每个人的立身之本。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09A )
1、(2003全国)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 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