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题目】氢能源是最具应用前景的能源之一,高纯氢的制备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1)甲烷水蒸气催化重整是制高纯氢的方法之一。

①反应器中初始反应的生成物为H2CO2,其物质的量之比为41,甲烷和水蒸气反应的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②已知反应器中还存在如下反应:

i.CH4(g)+H2O(g)=CO(g)+3H2(g) ΔH1

ii.CO(g)+H2O(g)=CO2(g)+H2(g) ΔH2

iii.CH4(g)=C(s)+2H2(g) ΔH3

……

iii为积炭反应,利用ΔH1ΔH2计算ΔH3时,还需要利用__________反应的ΔH

③反应物投料比采用nH2O)∶nCH4=41,大于初始反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选填字母序号)。

a.促进CH4转化 b.促进CO转化为CO2 c.减少积炭生成

④用CaO可以去除CO2H2体积分数和CaO消耗率随时间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从t1时开始,H2体积分数显著降低,单位时间CaO消耗率_______(填升高”“降低不变)。此时CaO消耗率约为35%,但已失效,结合化学方程式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利用太阳能光伏电池电解水制高纯氢,工作示意图如下。通过控制开关连接K1K2,可交替得到H2O2

①制H2时,连接_______________

产生H2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

②改变开关连接方式,可得O2

③结合①和②中电极3的电极反应式,说明电极3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CH4 + 2H2O= 4H2 + CO2 C(s)+CO2(g)=2CO(g) abc 降低 H2体积分数在t1之后较少,结合CaO+H2O=Ca(OH)2可知水蒸气浓度较小,反应器内反应逆向反应,氧化钙很难和CO2反应,因而失效 K1 2H2O+2e-=H2↑+2OH- 连接K1K2时,电极3分别作为阳极材料和阴极材料,并且NiOOHNi(OH)2相互转化提供电子转移

【解析】

1)①由于生成物为H2CO2,其物质的量之比为41,反应物是甲烷和水蒸气,因而反应方程式为CH4 + 2H2O= 4H2 + CO2

②ⅰ-ⅱ可得CH4(g)+CO2(g)=2CO(g)+2H2(g),设为ⅳ,用ⅳ-ⅲ可得C(s)+CO2(g)=2CO(g),因为还需利用C(s)+CO2(g)=2CO(g)反应的焓变;

③初始反应n(H2O):n(CH4)=21,说明加入的水蒸气过量,又反应器中反应都存在一定可逆性,根据反应ⅰ知水蒸气浓度越大,甲烷的转化率越高,a正确;根据反应ⅱ知水蒸气浓度越大,CO的转化率越高,b正确;ⅰ和ⅱ产生氢气,使得氢气浓度变大,抑制反应ⅲ,积炭生成量减少,c正确;

t1CaO消耗率曲线斜率减小,因而单位时间内CaO的消耗率降低,H2体积分数在t1之后较少,结合CaO+H2O=Ca(OH)2可知水蒸气浓度较小,反应器内反应逆向反应,氧化钙很难和CO2反应,因而失效

2)①电极生成H2时,根据电极放电规律可知H+得到电子变为氢气,因而电极须连接负极,因而制H2时,连接K1,该电池在碱性溶液中,由H2O提供H+,电极反应式为2H2O+2e-=H2↑+2OH-

③电极3NiOOHNi(OH)2相互转化,其反应式为NiOOH+e-+H2ONi(OH)2+OH-,当连接K1时,Ni(OH)2失去电子变为NiOOH,当连接K2时,NiOOH得到电子变为Ni(OH)2,因而作用是连接K1K2时,电极3分别作为阳极材料和阴极材料,并且NiOOHNi(OH)2相互转化提供电子转移。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主族

周期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1

2

3

(1)⑧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和③气态氢化物稳定性的大小顺序: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③⑧⑩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

(4)③的气态氢化物与③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生成的盐是________(填化学式),它属于________(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

(5)①④⑩三种元素的原子能形成原子数目比为111的共价化合物,它的电子式为________

(6)欲比较④和⑨两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可以作为验证的证据是________(填字母)。

A.比较这两种元素单质的沸点

B.比较这两种元素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

C.比较这两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

D.比较这两种元素单质与酸或碱反应的难易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

A.NaOH加入NaHCO3溶液中:OH + HCO = H2O + CO

B.少量CO2通入NaOH溶液中:2OH- + CO2= CO+ H2O

C.盐酸加入NaHCO3溶液中:H+ + HCO = H2O + CO2

D.金属钠与水反应:Na + H2O = Na+ + OH- + 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有下列离子晶体立体构型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1)以M代表阳离子,以N代表阴离子,写出各离子晶体的组成表达式。

A.__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FeS2晶体(黄铁矿的主要成分)具有A的立体结构。

①FeS2晶体中具有的化学键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晶体结构A中相邻的阴、阳离子间的距离为acm,且用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则FeS2晶体的密度是________g·c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新型纤维酸类降脂药克利贝特可由物质X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得: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1mol克利贝特与足量的Na反应能生成22.4L的H2

B. 物质X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可能位于同一平面内

C. 1mol物质X最多可以与含2mol Br2的溴水反应

D. 用饱和NaHCO3溶液可以鉴别物质X和克利贝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有机物含有C、H、O、N四种元素,如图为该有机物的球棍模型。

(1)该有机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

(2)该物质属于________

A.有机物 B.氨基酸 C.二肽 D.糖 E.油脂

(3)该有机物发生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金属钠晶体为体心立方晶胞,实验测得钠的密度为ρ(g·cm-3)。已知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mol-1),假定金属钠原子为等径的刚性小球且处于体对角线上的三个球相切。则钠原子的半径r(cm)为(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N2ONONO2等氮氧化物是空气污染物,含有氮氧化物的尾气需处理后才能排放。

1N2O的处理。N2O是硝酸生产中氨催化氧化的副产物,用特种催化剂能使N2O分解。NH3O2在加热和催化剂作用下生成N2O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NONO2的处理。已除去N2O的硝酸尾气可用NaOH溶液吸收,主要反应为

NO+NO2+2OH2+H2O

2NO2+2OH++H2O

①下列措施能提高尾气中NONO2去除率的有________(填字母)。

A.加快通入尾气的速率

B.采用气、液逆流的方式吸收尾气

C.吸收尾气过程中定期补加适量NaOH溶液

②吸收后的溶液经浓缩、结晶、过滤,得到NaNO2晶体,该晶体中的主要杂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吸收后排放的尾气中含量较高的氮氧化物是________(填化学式)。

3NO的氧化吸收。用NaClO溶液吸收硝酸尾气,可提高尾气中NO的去除率。其他条件相同,NO转化为的转化率随NaClO溶液初始pH(用稀盐酸调节)的变化如图所示。

①在酸性NaClO溶液中,HClO氧化NO生成Cl,其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NaClO溶液的初始pH越小,NO转化率越高。其原因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氨肥样品可能含有NH4HCO3NH4Cl.NH4NO3中的一种或几种。称取该样品1.000克,溶于水配成100mL溶液,将溶液分成两等份依次完成如下实验

向一份溶液中加入10mL0.2 mol·L-1的盐酸与之充分反应,可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CO2气体44.8mL设产生的CO2全部逸出)。

向另一份溶液中加入足量的6mol·L-1氢氧化钠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设产生的NH3全部逸出至少需要25mlL0.15 mol·L-1的硫酸才能被完全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000g样品中一定含有NH4HCO30.316

B. 反应所得的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原样品中一定含有NH4Cl

C. 原样品的含氨量为21%

D. 无需另外再设计实验验证,就能确定原样品中是否含有NH4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