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8040  8048  8054  8058  8064  8066  8070  8076  8078  8084  8090  8094  8096  8100  8106  8108  8114  8118  8120  8124  8126  8130  8132  8134  8135  8136  8138  8139  8140  8142  8144  8148  8150  8154  8156  8160  8166  8168  8174  8178  8180  8184  8190  8196  8198  8204  8208  8210  8216  8220  8226  8234  447348 

8.(2009·华南师大附中综合模拟三)如图所示对实验仪器名称的标注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解析:A中滴定管是碱式滴定管,A项错误;B中NH4Cl受热分解产生的NH3与HCl在冷却后会重新反应生成NH4Cl,得不到NH3,B项错误;D中量筒不能作配制溶液的仪器,且浓硫酸稀释时放出大量的热量,不能在量筒中进行,D项错误;C中避免了二价铁的氧化,C项正确。

答案:C

试题详情

7.(2009·浙江武义)下列关于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A.燃着的酒精灯打翻失火,应立即用水浇灭

B.少量酸或碱滴到实验台上,立即用湿抹布擦净,再用水冲洗

C.金属钠着火时,可用干粉灭火器扑灭

D.蒸发食盐溶液时,发生液滴飞溅,应立即加水冷却

解析:A项应用沙子扑灭;C项钠着火生成Na2O2,Na2O2与CO2反应生成O2,加速钠燃烧;D项水加到热的蒸发皿中,易造成液体飞溅和仪器炸裂等。

答案:B

试题详情

6.(2010·淄博)用下列方法清洗所用仪器:①用盐酸清洗长期盛过硬水的试剂瓶;②用二硫化碳清洗沾有硫磺的试管;③用酒精清洗沾有苯酚的试管;④用热NaOH溶液清洗盛过油脂的烧杯;⑤用稀硝酸清洗做过银镜反应的试管;⑥用氢氟酸清洗做过硅酸分解实验的瓷坩埚。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除①②外都正确      B.除③外都正确

C.除⑥外都正确        D.全都正确

解析:①长期存放硬水的试剂瓶瓶壁上有CaCO3、Mg(OH)2等沉淀,可用盐酸清洗;②硫磺易溶于CS2;③苯酚易溶于酒精;④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可溶的高级脂肪酸钠和甘油,从而除去油脂;⑤银可溶于稀硝酸,且稀硝酸用量少,产生NO气体少;⑥HF可与SiO2反应,不能用氢氟酸清洗瓷坩埚。

答案:C

试题详情

5.(2009·山师附中模拟二)在化学实验中必须注意安全操作,下列实验操作或事故处理正确的是( )

①在点燃易燃性气体前,必须检验气体的纯度 ②在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 ③浓硫酸对皮肤有腐蚀性,如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④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器的1/3 ⑤点燃添满酒精的酒精灯

⑥金属钠着火时可用干粉灭火器扑灭

A.仅①②  B.仅①②③  C.仅①②④  D.全部

解析:浓硫酸对皮肤有腐蚀性,如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用抹布拭去,再用较多的水冲洗,最后涂上3%-5%的NaHCO3溶液;点燃添满酒精的酒精灯,由于酒精具有挥发性,很可能发生爆炸;干粉灭火器的主要成分是NaHCO3,在受热的条件下,NaHCO3会产生Na2CO3和CO2,而Na燃烧生成的Na2O2会与CO2反应生成助燃气体O2,因此不能用干粉灭火器扑灭,应用干沙灭火。

答案:C

试题详情

4.下列实验基本操作错误的是( )

A.滴定管洗净后经蒸馏水润洗,即可注入标准液进行滴定

B.玻璃导管蘸水后,边旋转边向橡皮管中插入

C.加热坩埚中的硫酸铜晶体,失水后须在干燥器中冷却,再称量

D.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到放在表面皿上的pH试纸上

解析:A项是中和滴定实验的基本操作,滴定管必须用所盛装的液体润洗后才能进行实验;B项是有关仪器的连接知识的考查,玻璃管和橡皮管的连接是仪器连接中最基本的连接;C项是中学化学中的重要定量实验之一--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的测定,加热后必须放在干燥器中冷却,防止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影响测定的准确性;D项中有关pH试纸的使用也是要求考生掌握的一项基本操作。

答案:A

试题详情

3.(2009·广东模拟)下列试剂应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的是( )

A.乙醇   B.浓硝酸   C.福尔马林   D.氨水

解析:浓硝酸在光照或受热时会发生分解:4HNO3(浓)4NO2↑+O2↑+2H2O,因此浓硝酸应用棕色试剂瓶进行避光保存;氨水见光不易分解。

答案:B

试题详情

2.(2008·宁夏理综卷)图标所警示的是( )

A.当心火灾--氧化物     B.当心火灾--易燃物质

C.当心爆炸--自燃物质    D.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对实验安全警示图标的记忆,该图标是易燃物标识,易燃物则易引起火灾,故选B。

答案:B

试题详情

1.下列操作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②给盛有液

体体积超过1/3容积的试管加热 ③把鼻孔靠近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 ④将试管平

放,用纸槽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然后竖立试管 ⑤取用放在细口瓶中的液体时,

取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倾倒液体时,瓶上的标签对着地面 ⑥将烧瓶放在桌上,用

力塞紧塞子 ⑦用坩埚钳夹取加热后的蒸发皿

⑧将滴管垂直伸进试管内滴加液体 ⑨稀释浓硫酸时,把水迅速倒入盛有浓硫酸的量筒中 ⑩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时,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捂住容器的外壁或用酒精灯微热

A.①④⑦⑩            B.①④⑤⑦⑩

  C.①④⑤⑦⑧⑩          D.④⑤⑦⑧⑩

解析:②给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时,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否则液体易溅出;③闻气体的气味时,不可把鼻孔靠近容器口,应用手在瓶口处轻轻扇动,让少量气体飘进鼻孔;⑤倾倒液体时瓶上的标签应对着手心;⑥向烧瓶口塞塞子时,应用手持烧瓶,慢慢将瓶子塞紧;⑧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一般不可将滴管伸进试管内,以免对试剂造成污染;⑨不可在量筒中稀释浓硫酸,也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中。

答案:A

试题详情

10.47%,结合阴、阳离子放电顺序可知,丙中实质是电解水。经过简单计算:

100×10.00%=(100-x)×10.47%,

可知x=4.5 g,

即n(H2O)=0.25 mol,据2H2O2H2↑+O2↑可知0.25 mol水放电转移电子数

为0.5 mol,由此求得③④两问。

另一突破口即是:乙中c电极质量增加。说明c为阴极,析出铜。由此推知各电极

名称及电源M、N的名称。进而判断书写各电极反应式及产物。相关计算:③问:

b极析出O2:×22.4 L/mol=2.8 L。④问:c极析出铜质量为:×

64 g/mol=16 g。

(2)能继续进行若Cu全部析出,溶液为稀硫酸,电解仍然继续进行。

答案:(1)①正 ②4OH-4e===O2↑+2H2O

③设丙中电解H2O质量为x

100 g×10.00%=(100 g-x)·10.47%

解得x=4.5 g,

n(H2O)==0.25 mol

由关系式2O2↑→O2

得b上气体体积为

V(O2)=0.25 mol××22.4 L·mol1=2.8 L

④16

⑤甲为NaOH溶液,属电解H2O型,故c(NaOH)变大,pH增大 乙为CuSO4

液,属“放氧生酸”型,故pH减小 丙是K2SO4溶液,属电解水型,原本是中性,

故pH不变

(2)若Cu全部析出,溶液为稀硫酸,电解仍然继续进行。

试题详情

5.(2009·全国)下图所示装置中,甲、乙、丙三个烧杯依次分别盛放100 g 5.00%的

NaOH溶液、足量的CuSO4溶液和100 g 10.00%的K2SO4溶液,电极均为石墨电

极。

(1)接通电源,经过一段时间后,测得丙中K2SO4浓度为10.47%,乙中c电极质量增

加。据此回答问题:

①电源的N端为________极;

②电极b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列式计算电极b上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电极c的质量变化是________g;

⑤电解前后各溶液的酸、碱性大小是否发生变化,简述其原因:

甲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电解过程中铜全部析出,此时电解能否继续进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电化学--电解池原理相关知识。图中给出三个串联的电解池,电

解质溶液互不相同,因而电解过程及结果都不同,但它们有一个联系点,就是导线

上通过的电子相等,即电子守恒。这是解该类计算题的基本依据。

本题的突破口之一在于发现丙中K2SO4浓度前后变化情况--浓度由10.00%变为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