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38693  438701  438707  438711  438717  438719  438723  438729  438731  438737  438743  438747  438749  438753  438759  438761  438767  438771  438773  438777  438779  438783  438785  438787  438788  438789  438791  438792  438793  438795  438797  438801  438803  438807  438809  438813  438819  438821  438827  438831  438833  438837  438843  438849  438851  438857  438861  438863  438869  438873  438879  438887  447090 

6.起振方向

介质中每个质点开始振动的方向都和振源开始振动的方向相同。

[例5] 在均匀介质中有一个振源S,它以50HZ的频率上下振动,该振动以40m/s的速度沿弹性绳向左、右两边传播。开始时刻S的速度方向向下,试画出在t=0.03s时刻的波形。

解析:从开始计时到t=0.03s经历了1.5个周期,波分别向左、右传播1.5个波长,该时刻波源S的速度方向向上,所以波形如右图所示。

[例6] 如图所示是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图,已知这列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波速为20m/s。P是离原点为2m的一个介质质点,则在t=0.17s时刻,质点P的:①速度和加速度都沿-y方向;②速度沿+y方向,加速度沿-y方向;③速度和加速度都正在增大;④速度正在增大,加速度正在减小。

以上四种判断中正确的是

A.只有①       B.只有④

C.只有①④      D.只有②③

解析:由已知,该波的波长λ=4m,波速v=20m/s,因此周期为T=λ/v=0.2s;因为波向右传播,所以t=0时刻P质点振动方向向下;0.75 T <0.17s< T,所以P质点在其平衡位置上方,正在向平衡位置运动,位移为正,正在减小;速度为负,正在增大;加速度为负,正在减小。①④正确,选C

试题详情

5.介质质点的运动是简谐运动(是一种变加速运动)

任何一个介质质点在一个周期内经过的路程都是4A,在半个周期内经过的路程都是2A,但在四分之一个周期内经过的路程就不一定是A了。

试题详情

4.波的传播是匀速的

在一个周期内,波形匀速向前推进一个波长。n个周期波形向前推进n个波长(n可以是任意正数)。因此在计算中既可以使用v=λžf,也可以使用v=s/t,后者往往更方便。

试题详情

3.波的图象的画法

波的图象中,波的图形、波的传播方向、某一介质质点的瞬时速度方向,这三者中已知任意两者,可以判定另一个。(口诀为“上坡下,下坡上” ;或者“右上右、左上左))

试题详情

2.描述波的物理量--波速、周期、波长:

(1)波速v:运动状态或波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率;同一种波的波速由介质决定。

注:在横波中,某一波峰(波谷)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等于波速。

(2)周期T:即质点的振动周期;由波源决定。

(3)波长λ:在波动中,振动位移总是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

注:在横波中,两个相邻波峰(波谷)之间的距离为一个波长。

结论:

(1)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恰好为波长。

由此:①v=λ/Tf;λ=vT.   ②波长由波源和介质决定。

(2)质点振动nT(波传播nλ)时,波形不变。

(3)相隔波长整数倍的两质点,振动状态总相同;相隔半波长奇数倍的两质点,振动状态总相反。

试题详情

1.振动图象和波的图象

振动图象和波的图象从图形上看好象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它们有本质的区别。

(1)物理意义不同:振动图象表示同一质点在不同时刻的位移;波的图象表示介质中的各个质点在同一时刻的位移。                

(2)图象的横坐标的单位不同:振动图象的横坐标表示时间;波的图象的横坐标表示距离。

(3)从振动图象上可以读出振幅和周期;从波的图象上可以读出振幅和波长。

简谐振动图象与简谐横波图象的列表比较:

 
简谐振动
简谐横波






横坐标
时间
介质中各质点的平衡位置
纵坐标
质点的振动位移
各质点在同一时刻的振动位移
研究对象
一个质点
介质中的大量质点
物理意义
一个质点在不同时刻的振动位移
介质中各质点在同一时刻的振动位移
随时间的变化
原有图形不变,图线随时间而延伸
原有波形沿波的传播方向平移
运动情况
质点做简谐运动
波在介质中匀速传播;介质中各质点做简谐振动

试题详情

6.多普勒效应

当波源或者接受者相对于介质运动时,接受者会发现波的频率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多普勒效应。

学习“多普勒效应”必须弄清的几个问题:

(1)当波源以速率v匀速靠近静止的观察者A时,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变大了。但不是“越来越大”。

(2)当波源静止,观察者以速率v匀速靠近波源时,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也变大了。

(3)当波源与观察者相向运动时,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变大。

(4)当波源与观察者背向运动时,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变小。

[例4]a为声源,发出声波;b为接收者,接收a发出的声波。ab若运动,只限于在沿两者连线方向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静止,ba运动,则b收到的声频比a发出的高

B.ab向同一方向运动,则b收到的声频一定比a发出的高

C.ab向同一方向运动,则b收到的声频一定比a发出的低

D.ab都向相互背离的方向运动,则b收到的声频比a发出的高

答案:A

试题详情

5.机械波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

一切波都能发生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特别是干涉、衍射,是波特有的性质。

(1)干涉  产生干涉的必要条件是:两列波源的频率必须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是发生干涉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要发生干涉还要求两列波的振动方向相同(要上下振动就都是上下振动,要左右振动就都是左右振动),还要求相差恒定。我们经常列举的干涉都是相差为零的,也就是同向的。如果两个波源是振动是反向的,那么在干涉区域内振动加强和减弱的位置就正好颠倒过来了。

干涉区域内某点是振动最强点还是振动最弱点的充要条件:

①最强:该点到两个波源的路程之差是波长的整数倍,即δ=nλ

②最弱:该点到两个波源的路程之差是半波长的奇数倍,即

根据以上分析,在稳定的干涉区域内,振动加强点始终加强;振动减弱点始终减弱。

至于“波峰和波峰叠加得到振动加强点”,“波谷和波谷叠加也得到振动加强点”,“波峰和波谷叠加得到振动减弱点”这些都只是充分条件,不是必要条件。

[例1]  如图所示,S1S2是两个相干波源,它们振动同步且振幅相同。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在某一时刻它们所发出的波的波峰和波谷。关于图中所标的a、b、c、d四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该时刻a质点振动最弱,bc质点振动最强,d质点振动既不是最强也不是最弱

B.该时刻a质点振动最弱,bcd质点振动都最强

C.a质点的振动始终是最弱的, bcd质点的振动始终是最强的

D.再过T/4后的时刻abc三个质点都将处于各自的平衡位置,因此振动最弱

解析:该时刻a质点振动最弱,bc质点振动最强,这不难理解。但是d既不是波峰和波峰叠加,又不是波谷和波谷叠加,如何判定其振动强弱?这就要用到充要条件:“到两波源的路程之差是波长的整数倍”时振动最强,从图中可以看出,dS1S2连线的中垂线上的一点,到S1S2的距离相等,所以必然为振动最强点。

本题答案应选B、C

点评:描述振动强弱的物理量是振幅,而振幅不是位移。每个质点在振动过程中的位移是在不断改变的,但振幅是保持不变的,所以振动最强的点无论处于波峰还是波谷,振动始终是最强的。

[例2] 如图所示表示两列相干水波的叠加情况,图中的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设两列波的振幅均为5 cm,且图示的范围内振幅不变,波速和波长分别为1m/s和0.5m。C点是BE连线的中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CE两点都保持静止不动

B.图示时刻AB两点的竖直高度差为20cm

C.图示时刻C点正处于平衡位置且向水面上运动

D.从图示的时刻起经0.25s,B点通过的路程为20cm

解析:由波的干涉知识可知图6中的质点ABE的连线处波峰和波峰或波谷和波谷叠加是加强区,过DF的连线处和过PQ的连线处波峰和波谷叠加是减弱区。CE两点是振动的加强点,不可能静止不动。所以选项A是错误的。

在图示时刻,A在波峰,B在波谷,它们振动是加强的,振幅均为两列波的振幅之和,均为10cm,此时的高度差为20cm,所以B选项正确。

ABCE均在振动加强区,且在同一条直线上,由题图可知波是由E处向A处传播,在图示时刻的波形图线如右图所示,由图可知C点向水面运动,所以C选项正确。                                           

波的周期T=/v = 0.5s,经过0.25s,即经过半个周期。在半个周期内,质点的路程为振幅的2倍,所以振动加强点B的路程为20cm,所以D选项正确。

点评:  关于波的干涉,要正确理解稳定的干涉图样是表示加强区和减弱区的相对稳定,但加强区和减弱区还是在做振动,加强区里两列波分别引起质点分振动的方向是相同的,减弱区里两列波分别引起质点分振动的方向是相反的,发生变化的是振幅增大和减少的区别,而且波形图沿着波的传播方向在前进。

(2)衍射。

①波绕过障碍物的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②能够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跟波长相差不多。

(3)波的独立传播原理和叠加原理。

独立传播原理:几列波相遇时,能够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不互相影响。

叠加原理:介质质点的位移、速度、加速度都等于几列波单独转播时引起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矢量和。

波的独立传播原理和叠加原理并不矛盾。前者是描述波的性质:同时在同一介质中传播的几列波都是独立的。比如一个乐队中各种乐器发出的声波可以在空气中同时向外传播,我们仍然能分清其中各种乐器发出的不同声波。后者是描述介质质点的运动情况:每个介质质点的运动是各列波在该点引起的运动的矢量和。这好比老师给学生留作业:各个老师要留的作业与其他老师无关,是独立的;但每个学生要做的作业却是所有老师留的作业的总和。

[例3]  如图中实线和虚线所示,振幅、周期、起振方向都相同的两列正弦波(都只有一个完整波形)沿同一条直线向相反方向传播,在相遇阶段(一个周期内),试画出每隔T/4后的波形图。并分析相遇后T/2时刻叠加区域内各质点的运动情况。

解析:根据波的独立传播原理和叠加原理可作出每隔T/4后的波形图如①②③④所示。

相遇后T/2时刻叠加区域内abcde各质点的位移都是零,但速度各不相同,其中ace三质点速度最大,方向如图所示,而bd两质点速度为零。这说明在叠加区域内,ace三质点的振动是最强的,bd两质点振动是最弱的。

试题详情

4.机械波的传播特点(规律):

(1)前带后,后跟前,运动状态向后传。即:各质点都做受迫振动,起振方向由波源来决定;且其振动频率(周期)都等于波源的振动频率(周期),但离波源越远的质点振动越滞后。

(2)机械波传播的是波源的振动形式和波源提供的能量,而不是质点。

试题详情

3.机械波的传播

(1)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机械波的传播是匀速的。波速、波长和频率之间满足公式:v=λžf

(2)介质质点的运动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的简谐运动,是变加速运动,介质质点并不随波迁移。

(3)机械波转播的是振动形式、能量和信息。

(4)机械波的频率由波源决定,而传播速度由介质决定。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
闂傚倷鑳舵灙濡ょ姴绻橀獮蹇涙晸閿燂拷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磻婵犲洤绠柨鐕傛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