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44834  444842  444848  444852  444858  444860  444864  444870  444872  444878  444884  444888  444890  444894  444900  444902  444908  444912  444914  444918  444920  444924  444926  444928  444929  444930  444932  444933  444934  444936  444938  444942  444944  444948  444950  444954  444960  444962  444968  444972  444974  444978  444984  444990  444992  444998  445002  445004  445010  445014  445020  445028  447090 

5、鲁献蓉.  对新的课程改革背景课堂提问技能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 2002.10: 24.

试题详情

4.罗静等译.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和技巧.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试题详情

3.陶志琼等译. 透视课堂  looking in  classrooms.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试题详情

2.徐良永.谈生物课堂提问的技巧.生物学通报.1997年第7期.

试题详情

1.王文辉.设问的艺术.生物学通报.1995年第4期.

试题详情

3.总结

总而言之,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是课堂,这是无庸置疑的。教师教学的特色和教学理念也主要反映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之中,每个生物学教师都以自己的教学行为诠释着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

因此,在进行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实验教材的教学时,教师要在深入认识和理解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交往”,认识课堂提问是一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手段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实际和自己的教学特色,提出能促进有效教学的问题,同时采用多种提问方式,在鼓励和支持的气氛中提出问题,做到提问后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尽可能地引导更多的学生思考、参与讨论,发展提高学生的交流技能,促进学生知识网络的构建,最后对勇于回答和回答正确的同学予以中肯的表扬,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有效运用课堂提问,不仅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它可以使课堂教学真正得到改革,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试题详情

2.2.4优化课堂提问的评价

新课标注重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过程的评价。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贝蒙认为:通过评定人们的行为,能改变自我知觉,从而影响态度的改变。他认为强调肯定的评价能更有效地改变人们的行为。因此,在生物教学的课堂提问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的回答一个评价,但评价学生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以表扬为主,批评也要体现爱心,不能出现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字眼。

(2)、鼓励求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不要轻易下“不正确”“错误的”等结论。

(3)、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问和评价,使学生感到“自己在学” 而不是教师“要我学”,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

试题详情

2.2.3优化提问的方式

在新课标实验教材中,设置了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有些可以直问,有些则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进一步的设置,这就涉及到提问的方式了。目前新课标倡导的提问方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式发问:对某一简单问题直接发问,它属于叙述性提问,是教师进行叙述性谈话中的提问。其表现形式为“是什么?”,“有什么?”等等。

(2)、“引趣” 式发问:常用于新课开始,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例如:在学习“DNA分子复制”前,可先设问:“你母亲是双眼皮,你也是双眼皮,为什么你与你母亲如此相似呢?”

(3)、“比较”式发问: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和原理等进行比较,分别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帮助学生清晰掌握各自的本质。例如:“无籽西瓜”与“无籽番茄”、“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光反应”与“暗反应”等有何异同?

(4)、“连环”式发问:例如:在小结“X隐性遗传”时,可设计一系列问题提问:①什么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②哪些遗传病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③为什么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④为何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源来自于外婆家?⑤为什么是交叉遗传?

(5)、“质疑”式发问:鼓励学生对教材或资料中的内容进行质疑,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例如在高三生物复习教学中,可以向学生发问:“转基因技术会带来哪些不良后果?”“朊病毒的发现,对哪些传统生命理论提出了挑战。”

(6)、“诱发”式发问:教师先提出问题,接着便告诉学生答案,但问题与答案之间无显而易见的联系,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学习“基因工程”中,教师先提问:“将来会不会出现在如西瓜的西红柿?”等。

试题详情

2.2.2提高问题的效度

有些教师单纯为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备课时将教材内容分解为若干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识记型的,需要学生回答的是事实型知识,上课时就是让学生看书或听讲后回答这些问题,有些学生甚至照着教材读以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样的课听起来很热闹,似乎有学生参与,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其实冷静地思考一下:学生是否愿意回答这些问题、学生的回答与教材叙述一致就表明学生理解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如何判断学生的理解程度?这样的问题充斥课堂,必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所谓的主体参与主动学习就会落空,这些问题就是效度很低的问题。例如前面列举的某生物老师课上“细胞器有哪些?”、“叶绿体是什么颜色?”等提问。那些纯粹为维持课堂秩序,,与学生学习课程内容没有关系的问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是毫无益处,教学中应该彻底摒弃。教师应该靠自身的知识修养、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而不是上课时挖苦式的反问或为提醒学生注意课堂纪律而提问。

所谓问题设置的效度,是指问题的内容能否促进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标准是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理解型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发表对生物学原理和观点的认识,这样的问题不是单纯地背或照书读能回答的;例如前面列举的某生物老师课上“分泌蛋白是如何分泌到细胞外的,经过哪些结构?”的提问,需要学生观察后归纳总结才能回答,这个问题就具有一定的效度,如果这个问题的答案明确地写在书上,学生又是看书后回答的话,这个问题的效度也会大大降低。要提高问题设置的效度,生物教师就要优化问题的内容,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内容要有启发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回绕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提问,而不是随口就问“是”或“不是”,“对”或“不对”的问题。因此提问时应巧设疑难,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诱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不仅要求学生“知其然”,而且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常常这样提出问题:“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

(2)、提问内容要有全面性。素质教育提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课堂提问也应该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在课堂上有些教师提问时往往面向熟悉的学生、好学生、尖子生,有的甚至一节课被提问3-4次,而很少叫到中等生、差生。心理学家认为:不公平使人的心理产生紧张和不安的状态,会影响人的行为动机,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与工作效率降低。生物课堂教学同样需要运用公平理论激励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决不允许厚此薄彼,重此轻彼。

(3)、提问内容要有难易区分度。赞可夫认为,对学生来说,教学内容应具有适中的复杂程序和难度。提问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提问内容太难,使学生无从下手,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课堂提问时最好的程度是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使学生求知欲得到满足,提高学生的信心。

(4)、提问内容要有趣味性。高中生学习的动力主要来自学习主体本身,或者学习活动本身。也就是说学习是由内在心理因素所引起。例如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等。而且内在动机作用比较持久,并且有主动性,教师课堂提问设计如果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保持长期稳定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得到思考与创造的欢乐、满足。

试题详情

2.2.1重新认识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堂提问的功能

对于学科教学来说,利用课堂提问对学生掌握事实性知识的测试是必要的,但如果强调过分,就可能使学生认为,老师的兴趣只在于找出谁知道一个具体问题的答案,学生就只会记住一些事实型的答案。使得课堂教学中思维启迪就会变得空洞无物。这跟新课标的要求是不大相符的。要解决这些问题,生物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学习现代教学论,分析好现用教材,重新认识新课改形势的课堂提问的功能。

新课标提倡的提问不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记忆理解程度,更是为了激发学生思考学习内容,并将这些内容与以前所学知识联系起来,然后探究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进而构建自己的生物知识结构。换句话说,提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主要手段,学生通过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思考其意义和含义,通过这种方式把学习的内容变为自己的知识。提问的出发点是建构一定的知识网络,不是促使学生死记硬背各种信息。因此说,新课标下的课堂提问不仅仅是检测方式,还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论指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交往”。课堂上师生交往,相互传递着有关当前学习活动和彼此的观点、期望、态度和情感的大量信息。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个人或集体讨论后回答都是分享信息的交往活动,通过课堂提问和回答实现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从而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同分享、共同进步这才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