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36201  436209  436215  436219  436225  436227  436231  436237  436239  436245  436251  436255  436257  436261  436267  436269  436275  436279  436281  436285  436287  436291  436293  436295  436296  436297  436299  436300  436301  436303  436305  436309  436311  436315  436317  436321  436327  436329  436335  436339  436341  436345  436351  436357  436359  436365  436369  436371  436377  436381  436387  436395  447348 

5.把握意境

对古诗的鉴赏离不开对诗歌的意境把握。所谓意境是指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对意境的考查是高考必考之内容,几乎每年都有所涉及。对意境的分析需要具备很高的感悟能力。所以在鉴赏时首先要初步了解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其次,诗人在诗中向读者展示了怎样的画面,画面的构成要素具备怎样的特征。再次,分析意境不能离开作者的生活背景。揣摩诗歌的中心主旨,仔细地分析诗人的主观感情和画面意象的联系,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诗的意境。如:1999年高考题,选的是杜甫诗《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题目要求和四首诗比较辨析,答案是与“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写法相同。

试题详情

4.体会感情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情景交融。诗人往往用隐晦曲折的手法抒发感情。因此,对那些咏怀、咏史、感遇的作品,应该透过表面的词句揭示其中的深层含义。在鉴赏诗词时应展开联想、想象,分析作者笔下客观物象的特征,找到它与现实世界、作者的主观世界的联系。古人习惯托物抒怀、言志,笔下的景物或多或少包孕了作者的情感。所以,鉴赏时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或相关背景,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言外之意。“诗言志,歌咏言。”诗歌偏重于抒情言志,不仅仅表现于抒情诗中,就是叙事诗或哲理诗也是饱含情感,以情动人。

鉴赏诗歌的感情内涵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抓住诗歌的形象、意境,从形象、意境形成的总体氛围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体会作者的感情;二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力求避免形象把握上的实指性;三是注意结合当时的时代生活特征来理解诗歌的感情;四是不能脱离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来理解诗歌的感情,同一题材的作品,不同时代的不同诗人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五是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唐代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和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宋代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词风和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词风在感情表达上就有明显的区别。

诗歌抒发感情的方式:

(1)直抒胸臆。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沉郁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的苦闷寂寞情怀。又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词》由上阙的见月生情到下阙的“阴晴圆缺”、“悲欢离合”,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直抒胸臆,使通篇词意更加意蕴深沉,诚挚感人。再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收束:“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更是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穷苦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崇高理想。如2001年高考题考的是对《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的鉴赏,其中C项: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变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尾联“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是直接抒情,“十分含蓄”的说法就错了。

(2)借景抒情。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戈壁、古城、古道、边塞、关隘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有些景物还赋予了特定的情感,如残月、寒林、落花、雁字、杨柳、梧桐等等。

(3)情景交融。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者外在之物象,情者内在之精神。元代徐再思的“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都是情景交融的典范。

试题详情

3.理解形象

鉴赏古诗,应该充分考虑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古诗的形象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分析: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一是意象,一是诗歌中的人物典型。

叙事诗和其他叙事文体一样,也描绘人物形象,塑造典型性格,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但诗歌形式上的特殊要求又决定了诗歌形象刻意求“神”的特点。白居易的《卖炭翁》中的卖炭老人的形象,虽然诗中描绘了他“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肖像,但语意的落脚点则不在形而在神,旨在表现卖炭老人劳动的艰辛和受剥削的惨重。接下来写卖炭老人的内心活动,“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老人一心盼望天更冷。诗人仅用了寥寥数语,就把一个封建社会里的劳动者的精神世界展示得如此充分、如此细腻,这就是诗歌塑造形象的特点。

抒情诗则应注意准确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苦身利人的精神形象。写景状物的诗歌,多数描绘的是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草木山石之类的形象。诗人抓住景物的特征,赋予客观景物特定的情韵,即借用意象来抒情、言理、明志。特别要注意传统意象的理解,如“折柳”这个意象,多用来抒写惜别怀远之情,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考的就是对“折柳”这个传统意象的理解。意象的理解是高考中的重点,历年常考,应给予一定的重视。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粗线条白描,也可以浓墨重彩、精雕细刻;可以铺垫、衬托,也可以借助想像、联想塑造形象。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形象,对鉴赏诗歌很重要,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中所抒发的感情。

试题详情

2.品味语言

   诗歌鉴赏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诗歌的语言是最精练的语言,它特别讲究炼字炼句,特别注重音韵节律。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正确理解诗歌的字句,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1)炼字

   诗歌语言讲究以少总多,一字传神。例如2003年高考题,考的是对王维的《过香积寺》诗中的诗眼“咽”和“冷”的赏析,“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再如宋祁《玉楼春》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一个“闹”字境界全出。又如杜甫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写出泰山南北两侧明暗像刀割一样截然不同。形象夸张而生动。贾岛十分注意炼字,他曾有诗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诗后》),可见其对诗句的惨淡经营。他的《题李凝幽居》一诗中“宿”、“敲”、“分”、“动”等字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特别的神韵。

(2)炼句

   古典诗歌十分讲究炼句,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在诗句结构上变化多样而又有规则可循。有时突破常规语序,采用倒装句式,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如:杜甫《秋兴八首》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的诗句,从字面看,不好理解,细品方知是妙句。有时是为了合乎音韵平仄的需要而将词序倒装,有时是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的特点而将词序倒装,如杜甫的诗句“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紫收岷岭芋,白种陆池莲。”诗意是:看到碧色,知道是湖外草绿,看到红色,知道是东方海上的云霞;紫色的是从岷岭收获来的芋,白色的是在陆上开放的池中莲花。

(3)节奏

古典诗歌的节奏与句式密切相关,一般是两字一拍,如遇奇数字,则有一拍一字的。对古典诗歌节奏的划分,要联系语意灵活处理,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

银河/落/九天。”相对诗来说,词曲的节奏要求更为严格。相同的词牌曲牌,节奏和字数

都是固定的,一般不允许改变。如:“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

数。”“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4)韵律

绝句有一、二、四句押韵的,也有二四句押韵的;律诗有一、二、四、六、八句押韵的,也有二、四、六、八句押韵的。词曲则按词牌、曲牌的要求押韵,不同的词牌、曲牌韵脚的位置和数目也往往不同。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

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中“了”和“少”;“风”和“中”;“在”和“改”;“愁”和“流”,多次换韵。有些字,因为语音的变化,在古代是押韵的,现在读来不押韵,如‘“看”字,现在读去声,古代读平声,可押平声韵。

试题详情

(五)标点符号的位置

点号必须放在语句的右下角,占一个字的位置,它可以放在一行的末了,不能放在另一行的开头。

标号中的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半个不能放在一行的末尾,后半个不能放在另一行的开头。省略号和破折号各占两个的位置,不应分作两截而放在上行的末尾和下行的开头。

直行书写,点号都用在文字底下的右侧,着重号放在文字的右边,书名号放在文字的上下。书名号如改用竖浪线,就放在文字的左边。专名号也放在文字的左边。引号改用﹁﹂、﹃﹄,括号改用︿﹀,破折号改为用竖线,省略号改为直行。

试题详情

(四)序词语前面如何用标点符号

1、“首先”、“其次”、“第一”、“第二”等的后面,用逗号。

2、“一”“二”“三”等的后面用顿号。后面也可空一格,不用标点。

3、用阿拉伯数字时,后面用小圆点。1.2.3.

4、阿拉伯数字外面加上括号或圆圈时,后面不再加点号。(1)(2)

5、拉丁字母的后面用小圆点或空一格。a.b.c.

6、表示结构层次的序数,可以只用阿拉伯数字,中间用小圆点隔开。1.1  1.1.1  1.2.1

在中间只有两层时,中间也可以用短横。1-1  1-2  1-3   2-1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