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5.已知:CH3CH2CH2CH3(g)+6.5 O2(g)===4CO2(g)+5H2O(l);ΔH=-2 878 kJ/mol
(CH3)2CHCH3(g)+6.5 O2(g)===4CO2(g)+5H2O(l);ΔH=-2 869 kJ/mo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丁烷分子储存的能量大于异丁烷分子
B.正丁烷的稳定性大于异丁烷
C.异丁烷转化为正丁烷的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
D.异丁烷分子中的碳氢键比正丁烷的多
解析:燃烧放出的热量等于反应物的能量减去产物的能量,由两个热化学方程式知正丁烷的能量大于异丁烷,其稳定性小于异丁烷,所以异丁烷转化为正丁烷需要吸热,但正丁烷与异丁烷的碳氢键一样多,故选A。
答案:A
4.(2009·天津理综,6)已知:2CO(g)+O2(g)===2CO2(g);ΔH=-566 kJ/mol
Na2O2(s)+CO2(g)===Na2CO3(s)+O2(g) ΔH=-226 kJ/mol
根据以上热化学方程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O的燃烧热为283 kJ
B.上图可表示由CO生成CO2的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
C.2Na2O2(s)+2CO2(s)===2Na2CO3(s)+O2(g)
ΔH>-452 kJ/mol
D.CO(g)与Na2O2(s)反应放出509 kJ热量时,转移电子数为6.02×1023
解析:A错,燃烧热的单位应是kJ/mol;B项,图中没有标注物质的系数;C项,由CO2(s)===CO2(g) ΔH>0及盖斯定律可知C项正确;D项,当反应放出509 kJ热量时,参加反应的CO为1 mol,转移电子数为2×6.02×1023。
答案:C
3.下列变化过程,属于放热过程的是( )
①液态水变成水蒸气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浓H2SO4稀释 ④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 ⑤H2在Cl2中燃烧 ⑥弱酸电离 ⑦NH4Cl晶体与Ba(OH)2·8H2O混合搅拌
A.②③④⑤ B.①⑥⑦ C.②③④ D.①③⑤
解析: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吸热过程。
答案:A
2. 1 g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142.9 kJ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2H2(g)+O2(g)===2H2O(l) ΔH=-142.9 kJ·mol-1
B.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1
C.2H2+O2===2H2O ΔH=-571.6 kJ·mol-1
D.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1
解析:因反应为放热,淘汰D;热化学方程式应标明所有物质的聚集状态,淘汰C;因1 g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9 kJ热量,那么4 g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应放出571.6 kJ热量,淘汰A。
答案:B
1.(2009·全国Ⅱ理综,11)已知: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1
CH4(g)+2O2(g)===CO2(g)+2H2O(l) ΔH=-890 kJ·mol-1
现有H2与CH4的混合气体112 L(标准状况),使其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l),若实验测得反应放热3 695 kJ,则原混合气体中H2与CH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1∶1 B.1∶3 C.1∶4 D.2∶3
解析:解法一:设H2与CH4的物质的量分别是x和y,则x+y=112/22.4,+890y=3 695,解得x=1.25 mol,y=3.75 mol,故原混合气体中H2与CH4物质的量之比是1∶3。
解法二:十字交叉法,混合气体共=5 mol,其平均燃烧热为=739 kJ·mol,则n(H2)∶n(CH4)=≈1∶3。
答案:B
17.如下图Ⅰ,在恒压密闭容器M中加入2
mol A和2 mol B,起始时容器容积为V
L,发生如下反应并达到化学平衡状态:2A(?)+B(?)xC(g);ΔH<0
平衡时A、B、C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4,C的物质的量为y mol。
(1)根据题中数据计算,x=________,y=________;
(2)如图Ⅱ,在容积为V L的恒容密闭容器N中发生上述反应(其他条件相同),测得反应过程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Ⅲ(t0时达平衡),平衡时容器中C的物质的量为z mol。由于反应物A、B的状态未知,则z和y的大小也不确定,请在下表中填入A、B的状态与z、y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仿照情形①、可不填满):
可能的情形 |
A、B是否为气态 |
z与y的大小关系 |
M(B)与M(C)的大小关系(M表示摩尔质量) |
|
A |
B |
|||
① |
是 |
不是 |
z=y |
无法确定 |
② |
|
|
|
|
③ |
|
|
|
|
解析:(1)设平衡时生成C为nx mol,根据反应可得平衡时A为(2-2n)mol,B为(2-n)mol,nx=y。则有:(2-2n)∶(2-n)∶nx=1∶3∶4,解得n=0.8,x=2,y=1.6。
(2)当A、B均为气体时,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恒压比恒容更有利于反应向右进行,故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z<y,此时结合图像Ⅲ可知M(C)=M(A)+M(B),但因M(A)值不确定,所以无法确定M(B)与M(C)相对大小;当A不是气体,B为气体时,该反应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Ⅰ中保持恒压,而Ⅱ保持恒容,所以反应Ⅰ中压强会小于Ⅱ中压强,所以Ⅰ中保持恒压比Ⅱ中保持恒容更有利于反应向右进行,故平衡时C的量z<y,此时只有B、C两种气体,由图像Ⅲ可知由B生成C,气体平均分子量增大,故M(B)<M(C);因为开始时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为0,故不存在A、B均为非气体的情况。
答案:(1)2 1.6
(2)
|
|
|
|
|
|
|
|||
|
|
|
|
|
|
|
|
|
|
|
是 |
是 |
z<y |
无法确定 |
|
不是 |
是 |
z<y |
M(B)<M(C) |
16. 在某一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A、B、C、D四种物质的物质的量n(mol)随时间t(min)的变化曲线如次啊图所示:
完成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2 min用A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__。在2 min时,图像发生改变的原因可能是( )
A.增大压强 B.降低温度
C.加入催化剂 D.增加A的物质的量
解析:(1)从前2 min看,A、B、C、D改变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4 mol、0.5 mol、0.6 mol、0.4 mol,且A、B的物质的量减少,应为反应物;C、D的物质的量增加,应为生成物。故方程式为4A+5B6C+4D。
(2)前2 min时,V(A)==0.1 mol·L-1·min-1从图像看,2-3 min时的图像斜率变大,说明化学反应速率变快。增大压强、加入催化剂均增大反应速率,降低温度减小反应速率。增加A的用量,虽能加快反应速率,但图像要产生突变。
答案:(1)4A+5B6C+4D
(2)0.1 mol·L-1·min-1 AC
15.某化学反应2AB+D在四种不同条件下进行。B、D起始浓度为0。反应物A的浓度(mol/L)随反应时间(min)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实验序号 |
温度 |
0min |
10min |
20min |
30min |
40min |
50min |
60min |
1 |
820℃ |
1.0 |
0.80 |
0.67 |
0.57 |
0.50 |
0.50 |
0.50 |
2 |
820℃ |
c2 |
0.60 |
0.50 |
0.50 |
0.50 |
0.50 |
0.50 |
3 |
800℃ |
c3 |
0.92 |
0.75 |
0.63 |
0.60 |
0.60 |
0.60 |
4 |
800℃ |
1.0 |
0.20 |
0.20 |
0.20 |
0.20 |
0.20 |
0.20 |
根据上述数据,完成下列填空:
(1)在实验1中,反应在10至20 min时间内平均速率为________mol·(L·min)-1。
(2)在实验2中,A的初始浓度c2=______mol/L,反应经20 min就达到平衡,可推测实验2中还隐含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实验3的反应速率为v3,实验1的反应速率为v1,则v3____v1(填“>”“=”或“<”),且c3____1.0 mol/L(填“<”“=”或“>”)。
(4)比较实验4和实验1,可推测该反应是_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v(A)==0.013 mol·(L·min)-1
(2)对比实验1与实验2可知,反应温度相同,达平衡时的A的浓度相同,说明是同一平衡状态,即c2=1.0 mol/L,又因实际反应的速率快,达平衡所需时间短,说明反应中使用了催化剂。
(3)对比实验3与实验1可知,从10 min至20 min,实验1的A的浓度变化值为0.13 mol/L,而实验3的A的浓度变化值为0.17 mol/L,这说明了v3>v1。又知从0 min到10 min,A的浓度的变化值应大于0.17 mol/L,即c3>(0.92+0.17) mol/L=1.09 mol/L。
(4)对比实验4与实验1可知,两实验的起始浓度相同,反应温度不同,达平衡时实验4的A的浓度小,说明了实验④中A进行的程度大,即温度越低,A的转化率越大,说明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答案:(1)0.013 (2)1.0 催化剂 (3)> > (4)放热 温度升高时,平衡向左移动
14. 加入0.1 mol MnO2粉末于50 mL过氧化氢溶液(ρ=1.1 g·mL-1)中,在标准状况下放出气体的体积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实验时放出气体的总体积是______________。
(2)放出一半气体所需的时间为______________。
(3)反应放出气体所需时间为______________。
(4)A、B、C、D各点反应速率快慢的顺序为________。
(5)解释反应速率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计算H2O2的初始物质的量的浓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求反应到2 min时,H2O2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V-t图像知,反应进行至1 min时,放出O2的体积为30 mL,反应进行至2 min时,放出O2的体积为45 mL,反应进行至4 min时,放出O2的体积达最大值60 mL;由V-t曲线的斜率变化可知:D、C、B、A的反应速率逐渐减小,这是因为随着反应的进行,c(H2O2)逐渐降低,反应速率逐渐变小;根据:2H2O22H2O+O2↑,由V(O2)=60 mL,则n(H2O2)=×2=0.005 4 mol,所以H2O2的起始物质的量浓度为=0.107 mol/L,反应进行至2 min时,V(O2)=45 mL,消耗H2O2的物质的量为×2=0.004 mol,剩余H2O2的物质的量为0.005 4 mol-0.004 mol=1.40×10-3 mol。
所以w(H2O2)==0.086%。
答案:(1)60 mL (2)1 min (3)2 min (4)D>C>B>A (5)随着反应的进行,c(H2O2)逐渐降低,反应速率逐渐变慢 (6)0.107 mol/L (7)0.086%
13.CaCO3与稀盐酸反应(放热反应)生成CO2的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开始2 min内平均反应速率最大
B.反应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C.反应开始4 min内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比浓度大
D.反应在第2 min到第4 min内生成CO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前2 min的2倍
解析:首先要看明白图像,图中的曲线表明,二氧化碳的产生速率先快后慢。在第一个2 min内产生了0.1 mol CO2,第二个2 min内产生了0.2 mol CO2,第三个2 min内产生了0.05 mol CO2,反应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先增大是由于反应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导致反应速率增大,4 min后速率下降则是由于浓度降低所引起的,通过计算知,A项错误,应该是2 min-4 min的平均速率最大。
答案:A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