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35075  435083  435089  435093  435099  435101  435105  435111  435113  435119  435125  435129  435131  435135  435141  435143  435149  435153  435155  435159  435161  435165  435167  435169  435170  435171  435173  435174  435175  435177  435179  435183  435185  435189  435191  435195  435201  435203  435209  435213  435215  435219  435225  435231  435233  435239  435243  435245  435251  435255  435261  435269  447090 

19. 20世纪20-40年代,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呈现出什么特点?结合史实概括分析制约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因素。两党在不同时期的关系变化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上述情况中你有何认识? ⑴.特点:由合作到分裂,从再次合作到再次分裂。 ⑵.制约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因素:  ①.两党的阶级性质: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中共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时,两党从民族利益出发,就能实现合作;当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时,两党斗争加剧,甚至分裂;  ③.国际政治力量的态度和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与有利的国际环境,能促进两党合作;反之,两党矛盾扩大、关系恶化; ⑶.关系变化的影响:   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运动兴起,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第一次分裂,国共政权对峙和内战,给人民带来灾难,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第二次合作,实现全民族抗战,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第二次分裂,又导致内战爆发,甚至影响到至今祖国不能统一; ⑷.认识:  ①.国共双方的矛盾斗争有其必然性,但只要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求同存异,就能实现合作,推动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统一;  ②.合作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中共的倡导和推动,分裂内战局面,主要是国民党一党专政,独裁统治,以及国际反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导致;  ③.合作则两利,分裂则两伤

试题详情

19. 1927年,中共在八七会议上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而在1936年西安事变后,却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试分析中共这两种政策制定的依据是什么?各产生什么影响? ⑴.八七会议制定方针的依据、影响: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疯狂屠杀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因此,中共制定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中共走上了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形成国共政权对峙局面; ⑵.西安事变后,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影响: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团结抗日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西安事变为结束内战,一致抗日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时机;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试题详情

18. 试从“福建事变”和“西安事变”发生的时代背景、领导者身份、主张和策略及结果和影响等方面分析两者的异同。 ⑴.都是在日本加紧侵华,抗日救亡运动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发生的; ⑵.领导者都是国民党的爱国将领; ⑶.两者均采取了与共产党合作的策略; ⑷.福建事变主张“反蒋抗日”,建立了反蒋政权;西安事变主张“逼蒋抗日”,实行“兵谏”; ⑸.福建事变被蒋介石勾结日军镇压,十九路军失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试题详情

17. 结合中国的政治情况,说明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直至七七事变前夕,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表现,并指出美国对日本侵华问题的政策变化。 ①.日本加紧对中国侵略: ⑴.一战期间,由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何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日本企图独霸中国,出兵中国山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巴黎和会上又取得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几乎独霸中国; ⑵.一战后,由于中国人民反帝斗争不断高涨,美日矛盾尖锐,华盛顿会议,美国遏制日本在东亚的扩张,日本被迫归还山东主权,放弃“二十一条”的一些条款,签署了《九国公约》,承认列强对中国的共同支配; ⑶.大革命兴起后,日本田中内阁加紧对中国侵略,先后制造了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召开“东方会议”,提出占领中国东北和内蒙古,进而灭亡中国的侵略方针; ⑷.30年代,受经济危机的打击,利用国民党忙于内战的时机,不断扩大侵华,1936年广田内阁制定侵略扩张的基本国策,准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称霸亚太地区; ②.美国政策变化:   一战期间和巴黎和会上,美日在中国问题上既勾结又矛盾;   华盛顿会议上,极力压抑日本扩张势力;   华盛顿会议后,美国在保障侵华利益前提下,对日本侵华实行绥靖政策;   30年代随着日本不断扩大侵华和推行独占中国,南下亚太地区侵略政策的制定,美国逐渐由绥靖政策转向遏制

试题详情

16.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革命出现过两次严重的挫折。据此回答 ⑴.比较说明两次挫折发生的基本原因。   ①.客观原因:反革命力量强大。第一次是国民党右派与帝国主义、反动势力勾结叛变革命,对革命党人疯狂屠杀,大革命失败;第二次是国民政府集中军事力量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红军被迫长征;   ②.主观原因:中共政治上不成熟,背离了实事求是。大革命后期,在国民党右派进攻面前,陈独秀犯了右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中,王明的左倾错误导致失败; ⑵.中共为挽救危机分别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①.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召开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错误,确立了新的策略方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走出了一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使中国革命重新高涨;   ②.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长征途中,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的领导,从而使革命转危为安。   (两次挫折的挽救,都是通过党的会议从组织上清除错误路线和确立正确的方针政策为起点。) ⑶.试分析两次挫折共同的历史教训。   ①.右的和左的错误,都可以葬送革命,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②.毛泽东是民主革命中优秀的共产党人,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是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试题详情

15. 结合大革命后的史实,说明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的历史原因。指出这次会议确立的思想路线是什么? ⑴.历史原因: ①.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为中共指明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新出路; ②.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首先从一系列武装起义的失败中吸取了中心城市革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教训,迈出了走向农村的第一步,使中国革命开始了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③.大革命后,毛泽东开辟农村革命道路,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使中国革命力量迅速发展; ④.毛泽东提出的避敌主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军事理论,指引了红军在反围剿中接连取胜,反之则失败。 ⑵.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

试题详情

14. 20世纪头30年,中国先后兴起了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运动,但它们都失败了。请回答:两次革命失败后数年时间内,中国革命发展的形势有何不同?结合史实说明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⑴.不同:    辛亥革命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维护共和制的斗争,但革命日益陷入困境;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开始工农武装割据,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⑵.原因:    辛亥革命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维护共和制的斗争,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阶级局限,没有也不可能正确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没有修正革命指导思想,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没有发动民众参加革命,依靠军阀打军阀,革命屡遭失败,民主革命陷入绝境;    国民大革命虽然因国民党右派叛变而失败,但因为在大革命中,中共领导工农运动,使中共威望提高,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为广大人民所接受,中共掌握一部分军队,这些成为革命继续发展的新起点;大革命后中共及时总结革命经验教训,调整政策,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先后发动南昌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从实践上、理论上开辟了中国农村革命的道路

试题详情

13. 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革命道路?农村革命道路是如何开辟的? ⑴.原因:  ①.中国国情决定的: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敌人力量强大,农村敌人统治薄弱;无产阶级力量弱小,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他们深受压迫剥削,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  ②.中国革命的需要:   大革命失败后,蒋汪合流,疯狂屠杀革命党人,中国革命处于低潮,为积蓄革命力量,需要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同时,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只有发动农民进行革命斗争,才能形成巨大的革命力量;  ③.实践得出的结论:   大革命后,中共为挽救革命发动的一系列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都失败了,实践证明,中心城市革命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⑵.开辟: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决定用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相继举行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但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都失败了;   在秋收起义中,工农革命军攻打长沙,损失严重,毛泽东在文家市会议上,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夺取中心城市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文家市决策,迈出了走向农村的第一步,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实践中,相继写了《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文章,总结了经验教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指引下,红军和根据地发展起来,建立了与国民党对峙的红色政权。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开辟出来了

试题详情

12.简述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获得成功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说明了什么? ⑴.历史条件: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井冈山是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地区,革命力量可以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地区发展起来;   ②.群众基础较好:大革命时期,湘赣边境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农民运动发展;   ③.实践得出的教训:毛泽东等中共党人总结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经验教训和分析革命形势,对革命进行正确的指导; ⑵.地理条件:  ①.井冈山位于湘赣边境,远离大城市,反动力量薄弱,便于开展斗争,并且革命影响比较容易传播出去;  ②.井冈山地区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  ③.四周各县都是产粮区,便于筹粮筹款; ⑶.说明了:  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毛泽东创建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说;  ③.中国共产党能够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寻找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试题详情

11.国共对峙时期,中共怎样在实践中逐步解决了中国革命面临的主要课题、取得哪些成效?总结这段历史,从中得出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⑴.课题、成效:   ①.确定革命方针: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在危急关头挽救了革命;   ②.开辟革命新道路: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逐步走出一条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促使革命形势迅速发展;   ③.制定土地革命路线:根据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制定一条完整的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④.采取正确的军事战术: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取得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巩固了革命根据地;   ⑤.建立了红色政权:1931年冬,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制定宪法大纲,形成国共政权对峙,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⑥确立了正确的领导: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挽救了革命,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⑦.制定统一战线政策:根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从而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 ⑵.经验:   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地解决中国革命面临的问题。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閻戣姤鍤勯柤鍝ユ暩娴犳艾鈹戞幊閸婃鎱ㄧ€靛憡宕叉慨妞诲亾闁绘侗鍠涚粻娑樷槈濞嗘劖顏熼梻浣芥硶閸o箓骞忛敓锟�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惧綊鏌熼梻瀵割槮缁炬崘顕ч埞鎴︽偐閸欏鎮欑紓浣哄閸ㄥ爼寮婚妸鈺傚亞闁稿本绋戦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