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史学界一般认为,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民主主义者的观点,在中国近代以来的不同历史阶段中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请回答: ⑴.据他们的作用和影响说明各派的观点在中国近代不同的历史阶段中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 ⑵.简要概括这一系列思想的变化给后人的深刻启示。 ⑴.各派观点作用影响代表的社会进步方向: ①.地主阶级抵抗派:使中国人开始认识到清朝军事装备的落后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威胁; ②.洋务派:在19世纪中期推进了洋务运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维新派:在19世纪末起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④.革命派: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宣传了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合理性,为辛亥革命作了舆论准备; ⑤.激进派: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⑵.历史启示: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探索求强救国的历史;先进的思想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主流,又起了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
41.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中呈现出怎样的阶段特征?试用史实简要说明,并对向西方学习加以评价。 ①.特征: ⑴.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以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为主要特点: 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始注意向西方学习;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师夷长技以自强”; ⑵.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学习西方社会制度为主要特点: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宣传西方政治制度和变法主张,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武昌起义后,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主共和仍是革命派为之奋斗的目标; ⑶.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以宣传资产阶级文化为主要目标: 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接受西方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在社会上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②.评价: 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反映了近代中国一些先进分子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这在当时是进步的;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中国完全走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40.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反封建思想主张有哪些差异?与两者相比,新文化运动中有哪些更进步的思想主张?根据当时的不同历史条件,分别指出三者在反封建方面最明显的不足。 ⑴.差异: ①.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革命派直接用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②.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但不触及封建土地制度;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③.维新派采用和平改良的方式,自上而下进行改革;革命派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⑵.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提出民主科学的口号,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抨击;新文化运动后期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⑶.不足之处: 维新派缺乏反封建斗争的勇气,脱离人民群众,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革命派没有明确的反对帝国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先进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绝对否定的偏向;
39.简述中国近代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原因、影响。
产生:19世纪60、70年代。 ⑴.原因: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在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⑵.影响: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民族资产阶级诞生,无产阶级队伍发展,早期维新思想出现,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
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 ⑴.原因: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资本输出,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⑵.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经济基础,又是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社会基础;
进一步发展:辛亥革命和一战期间。 ⑴.原因: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实业救国、民主共和思潮的推动;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投资于新式企业; ⑵.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38.概括指出武昌起义爆发后,到五四运动前,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特点:
(1) 中国边疆地区的上层分裂势力独立,进行分裂中国的活动,攫取新的侵略权益。如俄国策动外蒙古独立;英国策动西藏独立;
(2) 中国政局不稳,加紧侵略中国。如俄国强占中国唐努乌梁海地区、英国制造非法的中印东段边界线,即“麦克马洪线、日本侵占山东;
(3) 对中国反动势力威胁利诱,获取新的侵略权益:如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段祺瑞同意日本在山东驻军等;
(4) 日本利用一战有利时机,打破19世纪末以来形成的列强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几乎独霸中国。
(5) 由以华治华到分而治之,形成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划分势力范围。如扶植袁世凯;袁世凯死后,扶植各派军阀;
37.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并制定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但为什么中国还是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是如何解决军阀割据的?古代军阀割据与近代军阀割据成因有何异同?如何才能根除军阀割据?
原因: 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半封建社会分散的封建经济,是军阀割据的经济基础;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华政策,必然导致军阀割据; ⑵.孙中山制定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⑶.孙中山颁布了《临时约法》确立了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但袁世凯篡夺了革命的果实,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制度;
古代封建统治者解决军阀割据的方法: 用政治手段分散地方权力,削弱地方经济实力,加强中央集权。但没有消除军阀割据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
成因的异同: 相同之处:分散的封建经济。 不同之处:近代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华政策。
根除: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根除封建经济基础,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5.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对北洋军阀统治的认识是逐步清醒的,其斗争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⑴.运用法律手段,限制袁世凯权力:1912年颁布《临时约法》 ⑵.采用政党政治手段,进行议会斗争:1912年宋教仁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参加国会选举;希望通过国会选举,重组内阁,限制袁世凯权力; ⑶.进行武装斗争:为了阻止国民党组织责任内阁,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决定镇压国民党,革命党人发动“二次革命”,进行武力讨袁; ⑷.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相结合: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开始复辟帝制的活动,大量出卖国家主权,孙中山号召人民起来,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掀起护国运动; ⑸.重建政权:1917年段祺瑞再次执政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倡导护法运动,南下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借助西南军阀,与北京政权对峙; ⑹.寻找新的革命道路:护法运动失败后,革命派认识到老一套革命办法非改变不可,于是,开始寻找新的革命道路; 36.比较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⑴.相同点: 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而发动;都采取了武装斗争的形式; ⑵.不同点: ①.领导者:二次革命是黄兴、李烈钧领导的;护国运动是蔡锷、李烈钧领导的;护法运动是孙中山直接领导的; ②.斗争对象: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 ③.斗争结果:二次革命被镇压,护国运动取得成功,但也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护法运动因军阀破坏而失败;
34.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围绕这一焦点展开了哪些斗争?斗争的实质是什么?斗争的结局说明了什么问题? ⑴.焦点: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的斗争; ⑵.斗争: ①.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但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开始了北洋军阀统治; ②.革命派颁布《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权力,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 ③.宋教仁组建国民党并在国会选举中获胜,但被袁世凯刺杀; ④.革命派掀起二次革命,结果被袁世凯镇压,随后袁世凯又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废除《临时约法》和内阁制,在思想文化上尊孔复古,在政治上复辟帝制; ⑤.孙中山倡导护国运动反对复辟帝制,袁世凯复辟失败; ⑥.张勋乘府院之争再次复辟,革命派发动反复辟斗争,张勋复辟再次失败; ⑦.段祺瑞重掌政权后,拒绝恢复国会和约法,革命派进行护法运动,结果失败; ⑶.实质: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 ⑷.说明: 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一系列斗争,虽然保住了民国的虚名,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的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②.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都将失败;
33.简述北洋军阀统治前期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 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中国政局混乱,社会动荡,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实行以华治华,分而治之的侵华政策,扶植军阀,形成新的划分势力范围;北洋军阀对内镇压、对外出卖国家主权; ⑵.中国历史在曲折反复中发展:二次革命、两次复辟、护国运动、护法运动,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进行激烈斗争; ⑶.多种社会思潮更迭: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相继成为社会思潮主流; 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经济的阶级的基础;
32. 20世纪初,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为什么?为顺应这一趋势,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怎样的努力?最终结果如何?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 ⑴.趋势:资产阶级革命。 ⑵.原因: 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中国侵略,干涉中国内政,控制清政府,经济上加紧掠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②.清政府腐朽反动本质日益暴露:相继镇压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签订《辛丑条约》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两大社会矛盾汇流;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扶植的清朝统治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③. 民族资本主义比较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成长,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提供了物质的和阶级的基础; ④.反帝反封建成为革命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和必然: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改良道路走不通;义和团运动遭镇压,表明农民阶级难担救国大任;资产阶级革命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 ⑶.努力: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①.组织革命团体,逐步发展为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②.广泛传播民主革命思想,逐步发展为三民主义; ③.积极开展武装斗争,最终赢得了武昌起义的胜利,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⑷.结果: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由于帝国主义的干涉、反动势力的破坏,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⑸.认识: ①.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②.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③.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都是中国革命的敌人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