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43540  443548  443554  443558  443564  443566  443570  443576  443578  443584  443590  443594  443596  443600  443606  443608  443614  443618  443620  443624  443626  443630  443632  443634  443635  443636  443638  443639  443640  443642  443644  443648  443650  443654  443656  443660  443666  443668  443674  443678  443680  443684  443690  443696  443698  443704  443708  443710  443716  443720  443726  443734  447348 

1、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戏答:________________铸就:_____________心潮难己: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5、读了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汉字与中国心

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

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是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己,这是通过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最能体现汉字中文的这些特别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的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典的诗词了。过年时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吟“明月几时有”;送别时吟“劝君更进一杯酒”;喜悦时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慷慨时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了、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了。

试题详情

9、你有没有曾经想为妈妈做一件事,就像文中的“我”想摘白云,摘雪梅?把它写下来。__________

陈正之读书

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很快,但总是囫囵(hú lún)吞枣。他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花(费 废)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没留下什么印象。这使他很苦(恼 脑),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    有一次,他(向 像)著名学者朱熹( xī )请教。朱熹询问他的读书的过程后,给了他一番忠告,说:“以后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多遍,总比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    听了朱熹的忠告,陈正之这才明白,他读过的书所以记不住,不是因为记忆力不好,而是读书的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了目的,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草草了事般读书,( )不能消化书的内容,( )不能重点地进行记忆,因此读的效果很差。    陈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忠告,他每读一段书,就想想这段书讲了什么,有几个要求,并留心把重点内容记住。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1、把短文第一、二自然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用“/”划去。 2、给第三自然的两个括号里选择合适的关联词。  虽然……但是…… 既……又…… 不但……而且…… 3、请根据意思找出文中相应的成语,写在括号中。    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对所学的东西并不理解。 (     )形容不断积累。 (      ) 4、陈正之为什么一开始读书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请你找出短文中能够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句子。“﹏﹏﹏”

试题详情

8、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7、文章写妈妈为我们操劳一共讲了三件事,分别是 :(1)______(2)______(3)______

这三件事是有内在联系的,因为他们是按 ______顺序写的。

试题详情

6、课文第三段说“妈妈虽银丝飘飘,却心名眼睛亮”,第四段又说“妈妈眼睛不好”这两处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5、写几个成语夸夸妈妈: ______ _______ ______

试题详情

3、用横线画出文中比喻句。 4、照样写词。 香喷喷(ABB)___ ___谆谆教导(AABC)___  ___

试题详情

1、将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划去。  2、将文中第五自然段的错别字用修改符号改出来。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