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国杂文鉴赏辞典》
项 链
咸宁市赤壁一中 但芬芳
[教学目标]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第8期
1 从文章最后一段切入,提出两个问题,整体把握全文:
①我若为王,为什么最终不能为王?
②既然不能为王,为什么又会成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
a学习2――5段,让学生认识到王的两面性--显赫之至与寂寞之至。
b学习6--7段,明确中心,思考“我终于不能为王”的原因。
重点理解 “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 这个句子。 明确:在上文中,作者对于王权和奴才这一对“孪生子”表示了深深的憎恶和愤慨。“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作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作者在这里又翻出一层意思,认为奴才比王权更可怕,因而要“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斩钉截铁地表示铲除一切奴种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语言的犀利和思想的深刻。 c齐读最后一段,联系全文,理解“最大的王”及“真的人”的含义。
明确:世界上没有了奴才,“我”终于不能为奴才们的首领,那么,“我”和所有的人都变成“真的人们”了。对这种景象,“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
2 师生再次品读第5段,感受作品的文学性,归纳奴性的特点。
3 开放性讨论: 什么是奴才?奴性和王权有何联系?
最盲目的服从乃是奴隶所仅存的唯一美德。---卢梭
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
专制者的反面就是奴才,有权时无所不为,失势时即奴性十足。--- 鲁迅
4 课外拓展:议一议现实生活中的奴性。
5 教师小结:鲁迅说:我们能有一个怎样的未来,全在于我们今天能培养怎样的青年。海子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而我们要说:从明天起,做一个真的人。
板书设计:
我若为王--显赫之至 ―――奴才
孤独寂寞 惟命是从
奴颜婢膝
不能为王--杀尽奴种 欺软怕硬
最大的王--做真的人 丧失自我
[参考文献]
1.《教师教学用书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
[教学过程]
2. 理解作者对王权意识和奴性思想的深刻认识,在批判王权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奴性的危害。
1. 解文章大开大合的结构, 假设的论证方法和幻想虚拟的写法,理清全文思路。
逝去的已为陈迹,一个凄迷的王朝背影已渐行渐远,欣赏这凄美的曲词,汲取其文字的滋养,这远不是我们学习的全部,悲歌一曲恸山河,只有兴亡触后贤,让我们再次用心灵去感悟这泣血带泪的末世哀歌吧!(再次诵读)
[参考文献]
1、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 2、《中学语文参考》
文中不着一“哀”字,但我们分明感受到了那浓得化不开的哀情,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以 “凄凉画面悲伤情”为探究小话题,通过语言的品味,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份哀情的?提出要求:
(1) 既然是探究,就必须立足于文本,揣摩语言,不能做架空的分析和主观猜测。可以运用学过的诗词鉴赏的方法:诵读悟情、化诗为文、揣摩字词、表现技巧等
(2) 探究强调的是合作精神,探究的顺利推展要靠同学们集体的力量。所以,我们可以采用自愿结合的方式组成学习小组来围绕话题进行探究。
(3) 探究必须从点上细化升华,七支曲子不可能要求大家面面俱到,所以,可以选取你认为最能表现哀情的一支曲子或几句话进行探究。
在学生展示过程中,将赏和读结合起来,并且贯穿“哀”字的三重意蕴:物是人非、亡国破家、千古兴亡进行赏析,体会这“残山梦”中,既包蕴着对“权奸误国”的不堪回首和一腔怨愤,也包蕴着对殉难诸臣的凭吊怀念,一往情深。
(教师小结)“当年真是戏,近日戏如真。两度旁观者,天留冷眼人。”当年的旁观者看到的是当时南明王朝像曲折生动的戏剧一样的疾变,现在回头却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历史留下的真实。正是这种真实,给他一种极为浓厚的人生悲伤感。正如孔尚任诗中所说:“渔樵同话旧繁华,短梦寥寥记不差。曾恨红笺衔燕子,偏怜素扇染桃花。笙歌西第留何客?烟雨南朝换几家?传得伤心临去语,年年寒食哭天涯!”(学生齐读)
苏昆生由远及近,看见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百感交集,抚今追昔,慷慨悲歌,一口气唱出了七支曲子,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初读时体会到的情感,来品读这七支曲子。(全班齐读前两支曲子,两个学生各读两支曲子,教师范读第七支曲子)
明确全文沉郁悲怆、哀切的情感。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