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教师小结: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那么玛蒂尔德的性格中除了十年之前的爱慕虚荣和十年之后的勤劳质朴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性格特征?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明确:诚信、坚强等
小结: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关怀”,其实任何一个人物,她的性格都不会是静止的、片面的、简单的,而应该是发展的、立体的、复杂的。虽然玛蒂尔德有爱慕虚荣的一面,但也有可爱的值得肯定的一面,作者对她既有批判也有同情。玛蒂尔德丢掉项链后,由爱慕虚荣而迫不得已地走向生活实际。
3、学生讨论:十年之前的玛蒂尔德是个怎样的人?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爱慕虚荣
小结:刚才同学们从许多方面说明了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这一性格特征,而本文的作者在刻画人物时最成功之处就是抓住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揣摩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师归纳:七个“梦想”(有梦想本没有错,如果你脚踏实地去实现它,它就会有意义;可是玛蒂尔德她所追求的那些东西对她来说都是不切合实际的东西,就像是空中楼阁一样,可望而不可及,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注定了她最后的悲剧)
四个“陶醉”(舞会上她的梦想得到了实现、虚荣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一个“回想”(十年的艰辛生活并没有彻底地去除她的虚荣心,可见其是根深蒂固的。)
教师小结并提问:通过对玛蒂尔德言行举止,尤其是心理活动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爱慕虚荣是她十年之前性格中的基本特征,那么联系十年之后的玛蒂尔德让我们再次品味课文中的那句 “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那么大家认为最后的结局到底是败坏了她还是成全了她呢?
学生讨论之后自由发言
2、教师提问:十年如此艰辛的生活使她成了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一个穷苦、勤劳、质朴的劳动妇女形象
过渡语:可就是这样一个勤劳、质朴的女性,付出的十年艰辛到头来只是为了一串假钻石项链,命运为何如此地捉弄她呢?请大家看到课文中的这样一句话: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对于十年之后拥有了这些优秀品质的玛蒂尔德来说,丢项链这件事无疑是成全了她。可对于十年之前的她、对于她那种根深蒂固的虚荣心来说也是成全吗?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十年之前的她是个怎样的人之后才会有比较完整的答案。
1、教师:“丢项链”导致了玛蒂尔德命运的转折,同时也改变了她的性格。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她为了赔项链,为了偿还债务,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教师范读课文有关内容)
3、教师提问:有人评价本文的结尾既出乎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换言之,也就是说在前文中早已埋下伏笔。请同学们找找看有几处这样的伏笔。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明确:小说的伏笔
总结情节设置特点:构思精巧、波澜起伏
2、多媒体显示四幅图画,请学生分别用一句话概括画面内容
明确关键词:借----丢----赔----识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明确主要人物,梳理主要情节
她,天生丽质,温柔善良,本可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不幸的是她生活在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那是个道德沦丧、生活糜烂、惟利是图的社会,她不可避免地染上羡慕上流社会追求虚荣的习气。作为小资产阶级的她为了满足一次在舞会上出风头的愿望,却付出了极不寻常的代价。她是谁?她就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经典之作《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项链》,一起走近玛蒂尔德吧!
[教学构想]
首先用几幅图画帮助学生梳理小说主要情节,感受故事结局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特点,从而把握小说精巧的构思以及波澜起伏的情节,然后以“丢项链”这一情节作为切入点,指导学生了解十年之后玛蒂尔德的形象特征,接着根据文中作者的议论:“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追溯十年之前的玛蒂尔德是个怎样的一个人。两相比较之后,最后完整地把握人物形象并且明确小说的主题。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