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33507  433515  433521  433525  433531  433533  433537  433543  433545  433551  433557  433561  433563  433567  433573  433575  433581  433585  433587  433591  433593  433597  433599  433601  433602  433603  433605  433606  433607  433609  433611  433615  433617  433621  433623  433627  433633  433635  433641  433645  433647  433651  433657  433663  433665  433671  433675  433677  433683  433687  433693  433701  447090 

23.(12分)中学化学常见的物质A、B、C、D之间存在如下转化关系:

  A + B → C + D + H2O。请按要求填空:

(1)若A为短周期元素组成的黑色固体单质,与B的浓溶液共热时,产生C、D两种气体。C、D两种气体均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鉴别这两种气体不能选用的试剂是     

  a.BaCl2溶液   b.KMnO4溶液  c.品红溶液  d.酸化的Ba(NO3)2溶液

  向500mL 2mol/L的NaOH 溶液中通入0.8mol无色无味的C气体,恰好完全反应,该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是                      ,此时溶液中的离子按照浓度由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是                     

(2)若A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B为短周期非金属单质;D是漂白粉的成分之一。C发生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3)若A为五核10电子的阳离子与单核18电子的阴离子构成的无色晶体,受热易分解,分解后生成两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检验A中阴离子的方法是               

                            (简述操作过程及结论)。

试题详情

22.(15分)X、Y、Z、W四种物质有如下相互转化关系(其中X、W单质,Y、Z为化合物,未列出反应条件)。

 

Ⅰ.若Z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W遇淀粉溶液变蓝,则:

(1)常温下,X的颜色是     

(2)工业上Z有多种用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Z的一种用途           

(3)生活中所用的Z加入了碘酸钾,过量X与Y溶液反应时可以得到一种碘酸盐,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Ⅱ.下面是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研究浓H2SO4的氧化性的结论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①一般认为H2SO4浓度大于60%,就具有一定的强氧化性,越浓氧化性越强,60%以下的H2SO4主要体现的是酸性,基本上不体现强氧化性。

②温度也影响氧化性,如铜放于冷的浓H2SO4中反应不明显,如果加热就可以观察到明显现象。

③98%的浓H2SO4物质的量浓度为18.4 mol/L,密度为1.84 g·cm-3,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如图装置,同学甲先向带支管的试管中放入铜粉和3 mL水,然后从分液漏斗中加98%的浓H2SO4 0.5 mL,加热至沸腾,该试管中液体没有明显变化,试用数据解释

原因                          

(2)乙同学利用所示装置直接从分液漏斗中再加浓H2SO4 10 mL与铜片反应。在左边试管中所观察到与甲不同的现象除了有黑色物质出现外,还有

 ①                             

原因是                                  

                             

原因是                                  

试题详情

21.(11分)用Cl2消毒会使饮用水中的有机物发生氯化,生成有机氯化合物,于人体有害。世界环保联盟即将全面禁止用氯气对饮用水消毒。建议推广采用广谱性高效消毒剂ClO2气体。

(1)目前,欧洲一些国家用NaClO3氧化浓盐酸制取ClO2,同时有Cl2生成,且Cl2体积为ClO2的一半,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我国最近研究成功用氯气氧化亚氯酸钠(NaClO2,N2保护下)制ClO2,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这一反应的优点是:                            

(3)在H2SO4存在的条件下,用Na2SO3还原NaClO3也可制ClO2,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试题详情

23.(10分)已知A、B、C、D、E都是周期表中前四周期的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A<B<C<D<E。其中A、B、C是同一周期的非金属元素。化合物DC中存在离子键,D的二价阳离子与C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AC2为非极性分子。B、C氢化物的沸点比它们同族相邻周期元素氢化物的沸点高。E的原子序数为24。请根据以上情况,回答下列问题:(答题时,A、B、C、D、E用所对应的元素符号表示)

(1)A、B、C的第一电离能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2)B的氢化物的中心原子采取      杂化。

(3)写出化合物AC2的电子式       ;一种由B、C组成的化合物与AC2互为等电子体,其化学式为       

(4)E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                  

试题详情

22. (8分)A、B两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同一周期,核电荷数均小于36,最外层均为一个电子,A的次外层为8个电子,B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1(或[Ar] 3d 104s1),则A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图为:____            

B的元素符号为_______,位于周期表第_______周期_______族。

试题详情

21.(4分)把CoCl2溶解于水后加氨水直到先生成的Co(OH)2沉淀又溶解后,生成[Co(NH3)6]2+。此时向溶液中通入空气,得到的产物中有一种其组成可用CoCl3·5NH3表示。把分离出的CoCl3·5NH3溶于水后立即加硝酸银溶液,则析出AgCl沉淀。经测定,每1molCoCl3·5NH3只生成2molAgCl。请写出表示此配合物结构的化学式:           ; 此配合物中的Co化合价为      

试题详情

20. (6分)元素X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nsnnpn+1。原子中能量最高的是

       电子;元素X的氢化物的分子结构呈      形;该氢化物可以与H+离子以   键相合。

试题详情

19.(7分)已知周期表中,元素Q、R、W、Y与元素X相邻。Y的最高化合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酸,W的氯化物分子呈正四面体结构,W与Q形成高温陶瓷。这5个元素的氢化物分子中:①立体结构类型相同的氢化物的沸点从高到低排列次序是(填化学式)         ,其原因是              

②(3分)电子总数相同的氢化物的化学式和立体结构分别是        

                                 

试题详情

18. (4分) 1919年,Langmuir提出等电子原理:原子数相同、电子总数相同的微粒,互称为等电子体。等电子体的结构相似、物理性质相近。

(1)根据上述原理,仅由第2周期元素组成的共价分子中,互为等电子体的是:                    。(任意写出一组即可)

(2)此后,等电子原理又有所发展。例如,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微粒,只要其原子数相同,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相同,也可互称为等电子体,它们也具有相似的结构特征。在短周期元素组成的物质中,与NO2-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有:                。(任意写出一个即可)

试题详情

17.(8分)已知元素的某种性质“X”和原子半径、金属性、非金属性等一样,也是元素的一种基本性质。下面给出13种元素的X的数值:

元素
Al
B
Be
C
Cl
F
Li
X数值
1.5
2.0
1.5
2.5
2.8
4.0
1.0
元素
Mg
Na
O
P
S
Si
 
X数值
1.2
0.9
3.5
2.1
2.5
1.7
 

试结合元素周期律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经验规律:当形成化学键的两原子相应元素的X差值大于1.7时,所形成的一般为离子键;当小于1.7时,一般为共价键。试推断AlBr3中的化学键类型是______。

(2)根据上表给出的数据,简述主族元素的X的数值大小与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述第二周期元素(除惰性气体外)的X的数值大小与原子半径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化合物分子中含有S-N键,该共用电子对偏向于________原子(填元素符号)。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
闂傚倷鑳舵灙濡ょ姴绻橀獮蹇涙晸閿燂拷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磻婵犲洤绠柨鐕傛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