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40434  440442  440448  440452  440458  440460  440464  440470  440472  440478  440484  440488  440490  440494  440500  440502  440508  440512  440514  440518  440520  440524  440526  440528  440529  440530  440532  440533  440534  440536  440538  440542  440544  440548  440550  440554  440560  440562  440568  440572  440574  440578  440584  440590  440592  440598  440602  440604  440610  440614  440620  440628  447090 

6. (10年天津高考) 《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 (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 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C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抗日战争。分析:从“亡国灭种的危机”等关键词不难做出判断。

试题详情

5.(10年上海高考)“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这幅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

A.护国运动     B.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    D.二次革命

解析:D。此题考察第5分册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内容。由于宋教仁宣传责任内阁和政党政治,对袁世凯个人独裁构成威胁,因此派人暗杀了宋教仁。之后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兴师讨袁,发起“二次革命”,由于南北武力悬殊,二次革命失败。

试题详情

16.B 从图中寻找有效历史信息,从广州出发,进军武昌,南京,上海,可以判定为北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

试题详情

4. (10年安徽高考)图4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C.“共赴国难”

 D.“将革命进行到底”

试题详情

2.(10年四川高考)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在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具体情况相结合。下述毛泽东的革命斗争策略中,与此认识相吻合的有 

①重视农村根据地建设              ②重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③重视共产国际的指导               ④重视工农运动有机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只有①②④三项才是“与中国社会具体情况结合”,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3 (10年全国卷I)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 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答案]15.C

[解析]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故选C。其他选项与材料无关。

试题详情

1. (10年广东高考)“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 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 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 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 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解析:B。解题关键在于对“民众”的理解。根据辛亥革命时期的史实可以判断,这里的所谓“民众”主要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不是普通百姓,所以可以排除A项。题干中反映的内容是清帝退位后, 民众认为“民国共和”已经确立,排除D项,C项中的国民革命与题目无关。而题干中所反映的民众对“民国共和”理解的缺陷说明从思想上认清其实质是必要的,故B项正确。

试题详情

2010年高考题

试题详情

23. 根据下面的情景和要求,代拟一段对话。(6分)

  情景:一青年学生与一老教师相约登山,各负一行囊。学生要替老师背负。老师婉拒,学生坚持。

要求:(1)老师要说出婉拒的理由,学生要说出坚持的理由。

    (2)符合情景与身份,语言得体。

老师婉拒说:                                 

                                  

学生坚持说:                                 

                                   

试题详情

22.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谦恭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谦恭是一种甘甜而不燥舌的美味;谦恭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答: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