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39888  439896  439902  439906  439912  439914  439918  439924  439926  439932  439938  439942  439944  439948  439954  439956  439962  439966  439968  439972  439974  439978  439980  439982  439983  439984  439986  439987  439988  439990  439992  439996  439998  440002  440004  440008  440014  440016  440022  440026  440028  440032  440038  440044  440046  440052  440056  440058  440064  440068  440074  440082  447090 

4.(08宁夏25)《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这说明                (   )

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               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士族 

C.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                       D.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为材料选择题,注意材料中“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及题干中“记载尚有许多”,表明本题的主题是唐代官府与大姓(士族)关系,且不是个案。可用排除法,门阀士族一直是唐代统治的基础,二者的关系应是既有矛盾又互相依赖,B项可排除;C项根据材料和相关知识可排除;D项材料不能看出,地方割据需要政治、经济和军事等诸多条件,且士族大姓可能在某些方面势力膨胀,威胁官府统治,但不一定具备割据的全部条件,D项也可排除。

试题详情

3.(08宁夏24)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   )

A.庚申年                  B.癸卯年            C.甲辰年               D.乙酉年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的前提是记住与十二地支相对应的十二生肖,分别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唐玄宗属鸡,出生之年地支必定是“酉”,题中选项只有一个选项有“酉”,难度相对降低。

试题详情

2.(08江苏4)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

①民族融合的加强  ②丝绸之路的畅通  ③文化政策的开放  ④古代商帮的推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在唐代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应该从唐代的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分析,①③属于政治方面,②属于经济方面,④不符合题意。

试题详情

1.(08江苏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

答案  A

解析  唐太宗这句话表明他想通过宰相积极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减少皇帝决策失误。从材料“宰相筹划,于事稳便”可以得出这一认识。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从此题中可以看出,新高考一是重基础重点知识考查:二是重对材料信息的理解与获取,不以“死记硬背”为考查的方式。

试题详情

20.(09辽宁宁夏文综41)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期中制度规定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答案  (1)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抑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抑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试题详情

19.(09海南历史34)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敦煌位于今天甘肃省的西部,是内地通往西域的门户。从汉代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中外交往频繁,敦煌因此汇聚了东西方的多种文化。规模宏大的莫高窟石窟中保存的精美壁画、雕塑,融汇了中国、印度、中亚乃至希腊文明等多种元素。1899年,在敦煌石窟中发现了大批写本残卷。这批珍贵文书被闻讯而来的英、法、俄、日等国的所谓“探险家”劫走,仅有小部分留存于国内。文献时间跨度从晋到宋,唐朝的最多,总数在四万件以上,被称为敦煌文书。其内容以佛经为主,也有大量的儒家经典、官私文书以及道教、摩尼教、基督教的经典。除了汉文文献外,还有丝绸之路上许多民族多使用语言文字写成的文献,如藏文、梵文、于阗文、粟特文等文献。敦煌文书、敦煌石窟以及相关考古发现,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学者,在20世纪形成了一门世界性的学问--敦煌学。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敦煌学所依靠的资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敦煌学成为一门世界性学问的原因。

答案  (1)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雕塑;敦煌出土文书;相关考古资料;现存汉至唐五代中外相关文献。

(2)敦煌是汉唐间东西文化交汇地;各种文化遗存为研究古丝路上民族、语言、宗教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资料宝库;敦煌文献资料散藏世界各地,20世纪世界联系与学术交流加强。

试题详情

18.(09海南历史26)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                              --《汉书•地理志下》

材料二  (江南)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其人君子尚礼,庸庶敦厐,故风俗澄清,而道教(按:指儒家礼教)隆洽,亦其风气所尚也。             --《隋书•地理志下》

材料三  隋炀帝命编著全国各地风俗,编写者“以吴人为东夷”。隋炀帝加以愤责,并称:“昔汉末三方鼎力,大吴之国,以称人物……自平陈之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   

 --编摘自《太平御览》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汉代至隋代“江南”发生的变化。

(2)列举两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有代表性的“文人才子”。

答案 (1)从原始落后的经济状态到较为繁荣的商业经济;社会风气从迷信鬼神到崇尚教化;文化不断发展,某些地方甚至超过北方。

(2)画家顾恺之、书法家王羲之、文学家陶渊明、思想家范缜(任选其中二项)。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