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5.下列句中不能刻画主人公“爱慕虚荣”的心理的一项是( )
A.她一向就向往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
B.她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那里张挂着古式的壁挂,陈设着精巧的木器,珍奇的古玩。
C.忽然她在一个青缎子盒子里发现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她高兴得心都快跳出来了。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
D.她要上前去跟佛来思节夫人说话吗?当然,一定得去。而且现在她把债都还清,她可以完全告诉她了。
答案:D
解析:表现路瓦栽夫人诚实的一面。
4.请选出没有修辞手法的一句( )
A.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惟一的资格。
B.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
C.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D.一边的对联已脱落,松松的卷子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答案:B
解析:A.排比 C.比喻 D.引用
巩固提高
想一想,设问题
3.下面一段话的顺序打乱了,哪一组的排列才能与后面的句子衔接合理( )
“_____________!……不过事情到底了结了,我倒很高兴了。”
①你知道,对于我们这样什么也没有的人 ②你瞧,我们花了十年工夫 ③这可不是容易的啊 ④才付清它的代价 ⑤我还给你的是另一挂 ⑥跟你那挂完全相同
A.①②⑤⑥③④ B.⑤⑥②④①③
C.①③⑤②⑥④ D.⑤①②⑥④③
答案:B
解析:题中的句子表达感叹语气和感情,统观6个句子,③带“啊”,只有它是感叹句,以③煞尾才合适。据此可先淘汰A、C二项;比较B、D,只要确认③前为①为④或⑤后为⑥、①便可确定答案B。
2.下列横线上所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玛蒂尔德说)“是的,多年不见面了,这些年来我忍受着许多_____________,……”
②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两个方面,学习也是这样,有_____________,也有甜处。
③六月的天空像小孩的脸一样_____________无常,说变就变。
④作文审题只从一个角度审就往往失之偏颇,_____________一下角度就有可能审准。
A.苦处 苦楚 变换 变幻 B.苦楚 苦处 变幻 变换
C.苦楚 苦处 变换 变幻 D.苦处 苦楚 变幻 变换
答案:B
解析:苦楚,多指生活上受的痛苦;苦处,指所受的痛苦或痛苦的所在。变幻,多指抽象事物不规则地改变;变换,指具体事物的一定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
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
A.寒伧(chen) 佳肴(yào) 庇护(pì) 自惭形秽(huì)
B.艳羡(xiàn) 租赁(lìn) 娇媚(méi) 面面相觑(qù)
C.债券(quàn) 惊骇(hài) 感慨(kǎi) 英雄气概(gài)
D.亲昵(nī) 誊写(téng) 瘦削(xuē) 沽(gū)名钓誉
答案:C
解析:A.庇(bì),B.媚(mèi),D.妮(nì)。
12.看今天我国社会道德水平,和古代比,和发达国家比,都有一定差距,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文化和信仰的缺失造成的。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不拘泥于本文内容,结合本文内容,可以适当拓展。
答案(参考):(1)提高全民族文化修养;(2)突出儒学经典、从古代文化里接受熏陶;(3)经济与文化同步发展,衣食足而知礼节;(4)借鉴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文化遗产。
11.本文主体部分的论述和论证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及其作用的评价鉴赏能力,要正确理解段落之间和段落内部的组合关系,合理地归纳整理。它一般包括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开头、结尾等。
答案(参考):引用孔子的话作为中心论点,先总述,后并列展开论述,层次清楚;每一层又都以问句起头。这样不仅条理分明,而且促人思考。
10.作者认为怎么样才能“不惑”?“仁者不忧”的原因又是什么?试各分点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首先要根据题干提示找到相应的文段,然后深入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抽取重要信息进行概括。
答案(参考):(1)①须有相当常识,②做事须有专门知识,
③有遇事能断的智慧,④有根本判断力。
(2)原因:①儒家“仁”的人生观认为宇宙和人生永远不会圆满,因此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 。由此我们就不会忧成败。②儒家“仁”的人生观认为无一物为我们拥有,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因此我们便不会忧得失。
9.作者认为为学与做人应是什么关系?“成一个人”的标准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文意的理解能力。在整体把握全文大意或文章主旨的前提下,找到问题所在的文段深入理解,可摘用原文语句,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表达。
答案(参考):为学的目的在于“为学做人”。智、仁、勇三者兼备,能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8.(2009·浙江高考)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
理学家为什么崇古抑律?____________古体与律体之辨跟诗歌史联系起来,就是古体的典范--汉魏晋诗与律体的典范--唐诗之辨。
①那么,为什么讲求声律、对偶等形式技巧就是品格低呢?
②他们认为,诗歌的审美方面、形式技巧方面对于人的道德修养没有正面的价值。
③以这种价值观去看诗歌的体裁样式,古体诗就高于律诗。
④既然诗歌的审美方面没有价值,本来可以不讲,但是如果要进入到诗歌领域去谈诗的话,那么,在形式方面人为的工巧因素越多,其价值就越低。
⑤抛开诗歌的内容不论,单从形式上看,近体诗要讲求声律、对偶等,这些讲求在理学家看来,是其在品格上低于古体诗的重要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要注意把握整个语段的意思,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呼应,做到句序合理,衔接、呼应自然。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看,第⑤句是对文段首句“理学家为什么崇古抑律”这一问题的回答。第①句又是针对第⑤句近体诗追求声律、对偶而“品格上低于古体诗”提出的疑问。②③④句则是对第①句问题的解答。从第②句的“没有正面的价值”,第④句的“既然诗歌的审美方面没有价值”,第③句的“以这种价值观去看”,②③④句排列顺序应为②④③。
答案:⑤①②④③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