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当或
时,
,当
时,
∴函数在
和
上是增函数,在(-1,1)上是减函数.
∴当时,函数取得极大值
,
当时,函数取得极小值
.
说明:解题的成功要靠正确思路的选择.本题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出发,根据题设结构进行逆向联想,合理地实现了问题的转化,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在转化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已知条件确定了解题的大方向.可见出路在于“思想认识”.在求导之后,不会应用的隐含条件,因而造成了解决问题的最大思维障碍.
2.试判断是函数的极小值还是极大值,并说明理由.
分析:考察函数是实数域上的可导函数,可先求导确定可能的极值点,再通过极值点与导数的关系,即极值点必为
的根建立起由极值点
所确定的相关等式,运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参数a、b、c的值.
解:1.解法一:.
是函数
的极值点,
∴是方程
,即
的两根,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
又,∴
, (3)
由(1)、(2)、(3)解得.
解法二:由得
, (1)
(2)
又,∴
, (3)
解(1)、(2)、(3)得.
1.试求常数a、b、c的值;
2.
∴
令,得
.
当或
时,
,
∴函数在
和
上是减函数;
当或
时,
,
∴函数在
和
上是增函数.
∴当和
时,函数
有极小值0,
当时,函数有极大值
.
说明:在确定极值时,只讨论满足的点附近的导数的符号变化情况,确定极值是不全面的.在函数定义域内不可导的点处也可能存在极值.本题1中
处,2中
及
处函数都不可导,但
在这些点处左右两侧异号,根据极值的判定方法,函数
在这些点处仍取得极值.从定义分析,极值与可导无关.
根据函数的极值确定参数的值
例 已知在
时取得极值,且
.
1. ;2.
分析:利用求导的方法,先确定可能取到极值的点,然后依据极值的定义判定.在函数的定义域内寻求可能取到极值的“可疑点”,除了确定其导数为零的点外,还必须确定函数定义域内所有不可导的点.这两类点就是函数
在定义内可能取到极值的全部“可疑点”.
解:1.
令,解得
,但
也可能是极值点.
当或
时,
,
∴函数在
和
上是增函数;
当时,
,
∴函数在(0,2)上是减函数.
∴当时,函数取得极大值
,
当时,函数取得极小值
.
3.函数的定义域为R.
令,得
.
当或
时,
,
∴函数在
和
上是减函数;
当时,
,
∴函数在(-1,1)上是增函数.
∴当时,函数取得极小值
,
当时,函数取得极大值
说明:思维的周密性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在解题过程中,要全面、系统地考虑问题,注意各种条件 综合运用,方可实现解题的正确性.解答本题时应注意只是函数
在
处有极值的必要条件,如果再加之
附近导数的符号相反,才能断定函数在
处取得极值.反映在解题上,错误判断极值点或漏掉极值点是学生经常出现的失误.
复杂函数的极值
例 求下列函数的极值:
2.函数定义域为R.
令,得
或
.
当或
时,
,
∴函数在
和
上是减函数;
当时,
,
∴函数在(0,2)上是增函数.
∴当时,函数取得极小值
,
当时,函数取得极大值
.
1.;2.
;3.
分析:按照求极值的基本方法,首先从方程求出在函数
定义域内所有可能的极值点,然后按照函数极值的定义判断在这些点处是否取得极值.
解:1.函数定义域为R.
令,得
.
当或
时,
,
∴函数在和
上是增函数;
当时,
,
∴函数在(-2,2)上是减函数.
∴当时,函数有极大值
,
当时,函数有极小值
(四)、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1、背景
根本目的:列强瓜分中国。
直接目的:列强镇压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运动概括
时间:1898年
原因:民族危机加深
旗号:“扶亲灭洋”
性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清政府的态度:镇压--招抚--镇压
评价:它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3、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 P28 “外商带钱进宾(兵)馆”
a、赔款:本息共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抵押,中国财政被列强控制。
b、在北京设使馆界,由各国驻兵保护,成为“国中之国”。
c、京津到山海关一带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d、严惩反帝官吏,禁止中国人民成立参加反帝组织。
e、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4、影响①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② “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③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④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⑤《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⑥《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重难突破]
1、“扶亲灭洋”的评价?
反映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了主要矛盾。这个口号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警惕。
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的排外色彩。
(三)、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1、背景
①19世纪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制定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
②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导火线)
③清政府政治腐败、软弱可欺。
2、开始的标志:丰岛海战
3、过程
平壤战役(回族 左宝贵)
黄海海战(“致远号”邓世昌)--北洋海军主力尚存,日军控制了黄海制海权。
辽东战役 (旅顺大屠杀) P26页
威海战役--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灭。
4、清政府态度:避战求和 (书本P26学思之窗)
5、结果: 1895年签定《马关条约》
内 容 |
危 害 |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
加剧了人民的负担,向列强“政治大借款”,便利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
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
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
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6、危害:《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