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酶和ATP,特别注重有关酶实验的分析(注意教材中每个实验的实验原理与所选用的试剂,所加试剂的先后顺序)。
(二)关注书本中20个重要实验
1、三个“C”级实验
(1)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pH、酶的浓度等对酶活性的影响;
(2)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装置的连接、分析;结果的预测及分析等;
(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血球计数板的使用、实验表格的设计等;
2、关注6个考试要求由a→b的实验
(1)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2)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3)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4)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5)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6)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3、重视以“酵母菌”为核心的4个实验的综合考查,其中《酵母细胞的固定化技术》属于“B”级要求。
1.2008年,某些不法商家将三聚氰胺掺入奶粉,以提高N的含量和蛋白质的检测值,导致部分儿童因食“毒奶粉”而患“肾结石”。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由氮的含量推测蛋白质含量的方法需改进 B.含氮较高的食品中蛋白质含量不一定高
C.用双缩脲试剂可精确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D.蛋白质中的N含量主要取决于肽键的多少
2.下列是新鲜绿叶的四种光合色素在滤纸上分离的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B
色
素
含
量
甲 乙 丙 丁 扩散距离
A.提取色素时加入碳酸钙是为了防止滤液挥发
B.水稻在收获时节,叶片中色素量的变化是(甲+乙)<(丙+丁)
C.四种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乙色素的溶解度最大
D.四种色素中,丙和丁主要吸收红光
3.下列哪一项试剂在两个实验中的作用是相同的? A
A.盐酸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中的作用
B.酒精在“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中的作用
C.蒸馏水在“提取纯净的动物细胞膜”和“观察叶绿体”中的作用
D.CuSO4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中的作用
4.下列是有关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相关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
A.可采集猪血作为实验材料 B.用蒸馏水重复洗涤红细胞
C.血红蛋白释放后应低速短时间离心 D.洗脱液接近色谱柱底端时开始收集流出液
5.“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利用DNA能溶于酒精溶液,而蛋白质不溶于酒精溶液,可将DNA与蛋白质分离
B.利用高温能使蛋白质变性,却对DNA没有影响的特性,可将DNA与蛋白质分离
C.在DNA滤液中加入一定量蛋白酶,可将DNA与蛋白质分离
D.在溶有DNA的2mol/L氯化钠溶液中缓缓加入蒸馏水,搅拌后取滤液进行以后实验
6.下列关于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B
A.制作果酒时瓶口需密闭,而制作果醋时中断通氧可能会引起醋酸菌死亡
B.将长满毛霉的豆腐放在瓶中,并逐层加盐,接近瓶中表面的盐要铺薄一些
C.在变酸的果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可能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
D.制作果酒和果醋时都应用70%的酒精对发酵瓶消毒并注意无菌操作
7.(9分)某一实验小组的同学,拟将新筛选获得的优良酿酒酵母扩大培养,并进行固定化用于果酒的制作。在酵母菌培养阶段,实验小组每天测定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如下表:
时间/天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酵母菌数(×106/mL) |
0.8 |
1.8 |
3.0 |
5.6 |
4.8 |
2.0 |
0.8 |
0.4 |
(1)生产用菌种一般选用快速增殖阶段的菌体,由表中数据分析,第 天的酵母菌适宜用于固定化。
(2)与固定化酶相比,固定化细胞的突出优点是 。酵母细胞固定化成败的关键是海藻酸钠溶液的配制,海藻酸钠溶解时应 加热。若海藻酸钠溶液浓度适宜,而制得的凝胶珠颜色偏浅,则可能原因是 。
(3)若用下图装置制作果醋,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有大约1/3空间的目的是
。在整个发酵过程培养液pH变化如下图乙所示。则接种醋酸菌在 时刻,此时还需进行的操作是 。
(4)根据乙图有关信息,在答题纸的坐标系中
绘出发酵瓶中酒精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7.(9分)(1)2 (2)可以催化一系列的反应
小火或间断 原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较少
(3)防止发酵旺盛时汁液溢出
c 适当升高温度并通气
(4)(2分)
(一)实验设计题解题一般思路
1、审题“五目标”
实验目的(确定是探究实验还是验证实验)、原理、变量(自变量的唯一性、无关变量控制相同且适宜)、因变量(观察指标)、联系所学知识进行知识定位
2、设计“三原则”--对照原则(实验组、对照组)、单因子变量原则、平行重复原则(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多次实验取平均值)
3、步骤“三环节”--(1)准备阶段;(2)具体操作处理阶段(要将题目中提供的实验器材、试剂在步骤中描述清楚);(3)观察、记录(要体现观察指标)
4、关键词--分组、编号、等量、大小、生理状况、长势相同、均分、适宜条件下培养等
5、实验结果的预测--探究性实验结果的可能性预测;验证性实验结果的肯定性。
注意:描述实验结果时要将所有组别全部描述;其中对照组的现象是不变的。
4、研究实验解答规律
新课标对实验的要求更高,学生实验也明显增多。实验题在高考中占分比例较大,明确为25-30%,考查的形式较多,考试说明中要求的课本实验要牢牢抓住,难度较大的一种莫过于实验的设计。因为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活动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步骤。因此,希望同学们研究近期考试中出现的实验设计类、调查类的问题等等。如实验操作步骤书写表达的三步曲:1分组标号,2实验处理,3培养、观察、记录。
3、总结图形图表,把握规律
生物学中许多生命现象、生理过程都可以用数据、图表或图形表示。近年来江苏高考加大了识图能力的要求,不仅出现了生物体形态、结构图,还考查了表示实验数据、实验结果的图表,或表示某一生物学现象、过程或规律的图、表,其形式包括数据表格、直方图、二维坐标图等。预计今年的图形图表题仍将占据主要地位。建议同学们选一些代表性的图、表认真研究,把握答题规律,以备高考时能够有效迁移。
(1)图形类:结构图主要是指细胞图,生理过程图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能量转变图、知识框架图即现在所谓的概念图、细胞分裂图像、能量流动图解,物质循环图等。
首先要读懂题干文字,要充分利用题干文字所给予的提示和说明;要仔细审读图示中的各个细节部分,包括图示标题、计量单位、指示线及标注名称、箭头(单向、双向)或连线、题注说明等;对于结构图一定要先识图再作答;对于装置图,一定要认真分析装置中各部分的功能或可能有的作用。
要严密分析设问,有针对性地从图示中寻找有关信息,并结合课本中的生物学知识进行分析。有的可能是新情境但是旧知识,有的就是旧图形的重新整合。
(2)曲线类:对于这一类习题,要研究答题规律,单曲线,要注意对各拐点的分析;多曲线,要注意各曲线之间的关系。总体来说,对于图表曲线,应把图从左至右分析,描述图表内纵轴的数据如何随横轴的数据变化。
无论怎么复杂,关键是数和形。数就是图像中的点--起点、转折点和终点;形就是曲线的变化趋势,乃至将来动态。正确的解题思路,可分三步(其他与文字叙述类方法相同);
第一,理解坐标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找出纵横坐标的关系,再结合教材,联系相应的知识点。
第二,找出关键的数,即重要点(起点、转折点和终点)及各点的生物学意义。
第三,揭示各段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含义。一般横坐标表示的自变量,纵坐标表示的是因变量。描述曲线是“横坐标的变化是对纵坐标如何影响”或反过来“纵坐标随横坐标的变化而变化。
(3)数据题:数据常常是以图表、棒形图或表格的形式进行表达,你必须先分析和理解这些数据的含义,然后提出合理的推断和结论。
第一步:弄清表格设制的目的;行和列有哪些项目(包括单位、说明);行和列各有什么规律,这包括:看清题干的文字说明;看清表格名称;看清表的第一列和第一行;看清表下的有关说明等。
第二步:理解表格的行、列含义。筛选信息,这就是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地注意表中的相关内容,以便理清问题解决的思路。
第三步:挖掘表格隐含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和转换。即联系生物学基础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和推理弄清表格告诉你什么?题目要你回答什么?
如果要求将表格的或试题中给出的数据绘成图,应注意以下各点:
①以X轴表示变化条件,例如温度、浓度等;②以Y轴表示实验结果,例如某一温度下的二氧化碳的吸收量等;③X和Y轴都应该标有单位;④图像应该有适当的标题;⑤绘图时应用铅笔后用签字笔图描。
2、破解简答题:能否准确捕捉题干中关键词,明确问题指向,这是有效解决简答题的关键!
从形式上说,简答题无非是以文字叙述、图、表等形式出现。从考点上说,应该均为我们所学的知识。但从内容上说,几乎是全新的。同时因为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几乎所有的知识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概括总结而得。因此,以实验的形式考查我们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是历年高考的主流。而生物学的实验是举不胜举,我们所接触到的只是沧海一粟!因此,能够有效把握题干中的关键词,明确问题的指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非选择题的解题程序一般是:
(1)、读题,提取信息。这是解题的第一步。信息不仅来自题干,还来自小题;既有外显的又有隐含的信息。要仔细分析。有时从要回答的问题入手再读题,直接提取有效信息。特别要注意题干括号中的语句。
(2)、审题,明白题意。明白题意就是弄清题中告诉你什么?要你回答什么。
(3)、知识定位。知识定位就是圈定知识范围,从而确定思考的范围和途径,避免盲目思考,无头无绪,一筹莫展。
[例](江苏生物)39.(8分)将一个土豆(含有过氧化氢酶)切成大小和厚薄相同的若干片,放入盛有一定体积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的针筒中(如下图所示),以探究酶促反应的相关问题。根据实验现象与数据分析答题。
(1)若土豆片为4片时,每隔5分钟收集一次数据,根据数据绘制出如下曲线图。20分钟后,气体量不再增加的原因是 。
(2)若土豆片为8片时,和上述实验所得的曲线(实线)相比,实验结果的曲线最可能是下列
图中的虚线。如果要获得更多的气体,在不改变溶液体积的条件下,可采取的方法是 ,其结果可用 图中的虚线表示。
(3)为保证上述实验的科学性,需要控制的其他外界因素有 。
答案:(1)过氧化氢量有限 (2)c 增加过氧化氢浓度 a (3)温度(或光照或气压等)
考查知识范围:酶促反应的有关知识
分析:第(1)小题:
提取信息:题干:盛有一定体积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的针筒中。
明白题意,知识定位:要回答的问题是“气体量不再增加的原因”。
思维扩散,找出联系知识:结合曲线图含义:在底物一定、酶一定的情况下,随反应的进行底物越来越少,反应越来越慢,最终反应停止。
第(2)小题:
提取信息:①土豆(含有过氧化氢酶),②土豆由4片增至8片。
明白题意,知识定位:底物的量不变,增加了酶的量,则酶促反应速度加快,缩短了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但不改变反应的平衡。
第(3)小题:提取信息:酶促反应的条件。
(三)、全面准确解答
要准确把握试题中指示性词语,要准确把握试题所问的问题,注意关键词。
建议能够将题中的关键词、问题的关键词标出来,以提醒自己答题时准确把握!
(二)、快速进入答题状态
拿到试卷后先完成姓名、准考证号等的填涂,然后,快速浏览全卷,看是否有选做题,若有在试卷上做好醒目的记录,以便提醒自己到时注意。接着便从选择开始快速进入答题状态,注意解题三部曲(即先读懂题意,排除陷阱,再定位知识,经认真思考后才圈出答案),开考铃响之前答案可用指甲划痕标记,充分赢得答题时间。开考后,注意圈划题中所有定语、主语,以帮助审题。
(一)、科学安排答题时间
1、时间分配:第Ⅰ卷55分,安排35分钟左右时间,不能过快,急于求成会降低正确率,选择题做完后,要及时涂信息卡。第Ⅱ卷65分,但题干信息量大,文字书写的多,安排55分钟左右时间,最后安排10分钟机动时间。
2、做题策略:审题一定要仔细,不要还未看完题就急于草草下笔,结果劳而无功连基本题也失分。一般遇熟题,题图似曾相识,此时应寻找与陈题的差异--陈题当新题解;遇陌生题,题图陌生、生物情景陌生,如经几分钟分析思考后仍无思路,则大胆跳过去,去做下边的题,待全部会做的题目做好后,再来攻克它,有时受后边题目启发,会产生灵感。否则一上阵就“卡壳”,“送分题”该得分却未得分,因小失大。草稿纸要分块使用,便于复查;用足考试时间,不提前交卷,剩余时间仔细复查。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