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7888  7896  7902  7906  7912  7914  7918  7924  7926  7932  7938  7942  7944  7948  7954  7956  7962  7966  7968  7972  7974  7978  7980  7982  7983  7984  7986  7987  7988  7990  7992  7996  7998  8002  8004  8008  8014  8016  8022  8026  8028  8032  8038  8044  8046  8052  8056  8058  8064  8068  8074  8082  447348 

5. 下列各组稀溶液,不用其他试剂或试纸,仅利用溶液间的相互反应,就可以将它们区别开的是( )

A.硝酸钾 硫酸钠 氯化钙 氯化钡   B.硫酸  硫酸铝 氯化钠 氢氧化钠

C.盐酸  硫酸钠 碳酸钠 氢氧化钠  D.硫酸氢钠 硫酸镁 碳酸钠 氢氧化钠

解析:选项B中的硫酸铝和氢氧化钠两种溶液反应可生成白色沉淀,此沉淀分别与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会消失,而且,将硫酸铝与氢氧化钠混合时,如果将前者滴入后者,由于氢氧化钠过量,开始无沉淀产生,随着滴入的硫酸铝逐渐增加,后来逐渐有沉淀生成;反之,若将氢氧化钠滴入硫酸铝中,则生成的沉淀逐渐增多,直至最高限量沉淀又逐渐溶解,这样,将不难区别氢氧化钠和硫酸铝两种溶液。将硫酸和氯化钠两种溶液分别滴入氢氧化铝中,从而可使氢氧化铝溶解即能从中区别出硫酸,可见,选项B为本题答案。

答案:B

试题详情

4.如图是实验室常见的气体制取、干燥和收集装置。若用过氧化氢和催化剂二氧化锰制取干燥的氧气,则合理的装置组合为( )

A.①⑤⑧  B.③④⑦  C.②⑤⑥  D.②④⑧

解析:根据题给试剂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发生装置应为②;因需制取干燥的O2,④⑤均可作干燥装置;收集装置只能选用⑥,故正确的组合应为②⑤⑥或②④⑥。

答案:C

试题详情

3.提纯含有少量硝酸钡杂质的硝酸钾溶液,可以使用的方法为( )

A.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B.加入过量硫酸钾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C.加入过量硫酸钠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D.加入过量碳酸钾溶液,过滤,除去沉淀,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解析:此题的主要目的是:既除去原混合溶液中的Ba2+,但又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如Na+  或SO)。解题思路如下:

 

答案:D

试题详情

2.甲、乙、丙、丁分别是Al2(SO4)3、FeSO4、NaOH、BaCl2四种物质中的一种,若将丁溶液滴入乙溶液中,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继续滴加则沉淀消失,丁溶液滴入甲溶液中,无明显现象发生,据此可推断丙物质是( )

A.Al2(SO4)3  B.NaOH  C.BaCl2  D.FeSO4

解析:乙白色沉淀沉淀溶解,乙为Al2(SO4)3,丁为NaOH,甲无现象,甲:BaCl2,则丙为FeSO4

答案:D

试题详情

1.现有三组实验:①除去混在植物油中的水;②回收碘的CCl4溶液中的CCl4;③用食用酒精浸泡中草药提取其中的有效成分。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               

A.分液、萃取、蒸馏   B.萃取、蒸馏、分液

C.分液、蒸馏、萃取    D.蒸馏、萃取、分液

解析:植物油和水互不相溶,应采用分液法分离;碘易溶于CCl4,故用蒸馏法分离;用酒精浸取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利用萃取反应物质。

答案:C

试题详情

15.95 g。 

⑤打开弹簧夹,把烧杯举起使烧瓶和烧杯中的水面一致,再关闭弹簧夹,然后把烧杯中的水倒掉。 

⑥打开弹簧夹,加热试管的混合物到不再产生气体,即水不再流向烧杯时为止。 

⑦反应完毕后把装置放置冷却到室温。 

⑧调节烧杯的高度使烧瓶和烧杯中的水面一致,然后再关闭弹簧夹。 

⑨用500 mL量筒测量烧杯里水的体积为285.0 mL,把它换算为标准状况下氧气的体积为279.7 mL。 

⑩再称量冷却后试管的质量为15.55 g。

(1)在操作⑦中,装置冷却时,玻璃管C的出口,一直要在烧杯的水中,不能离开水面,其理由是                                 

(2)简述操作⑧的必要性,即为什么要调节烧杯的高度,使烧瓶和烧杯中的水面一致?                                      。 

(3)标准状况下,1 mol氧气所占的体积(保留小数后两位)为     L;混合物中

MnO2的质量分数为         。 

解析:这是一道利用阿伏加德罗定律测定1 mol氧气标况下所占体积的实验题。其原理

是通过测量氧气排出的水的体积,进而确定产生的氧气的体积,成功的关键是烧瓶内的

气体在反应前后是否处于同一状态(即是否同温同压,由于气体体积的大小受温度、压

强的影响,若烧杯内的液面不一致,则造成压强的改变,使误差增大。若反应完后未冷

却至室温,则会更多地偏离标准状况,使结果不准确。

答案:(1)温度降低时,烧瓶内的压强降低,这时烧杯中的水就会回流,从而可以准确

地求出气体的体积

(2)如果烧瓶中气体的压强和外界大气压不一致,就不能准确地测出气体体积

(3)22.38   32% 

试题详情

22.测定1 mol氧气在标准状况下所占体积的实验操作的步骤如下: 

①按右图装配实验装置。 

②洗净试管然后充分干燥。 

 

③向500 mL烧瓶里装满水,向500 mL烧杯里加入少量水,把连接烧瓶和烧杯的玻璃管A、橡皮管B和玻璃管C中也装满水,在中间不要留下气泡,然后用弹簧夹把橡皮管B夹紧。 

④称得试管的质量为14.45 g,往试管里加入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再称其质量为

试题详情

21. 常温下,将20.0 g 14%的NaCl溶液跟30.0 g 24%的NaCl溶液混合,得到密度为1.17 g·cm3的混合溶液。计算:

(1)该混合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A____。

(2)该混合溶液中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3)在1 000 g水中需加入A摩尔氯化钠,才能使其浓度恰好与上述混合溶液浓度相等。(保留1位小数)

解析:(1)混合溶液的质量为:20.0 g+30.0 g=50.0 g

混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20.0 g×14%+30.0 g×24%=10.0 g

混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0%

(2)n(NaCl)= V(溶液)=

c(NaCl)==×=4.0 mol/L

(3)×100%=20% n(NaCl)=4.3 mol

答案:(1)20% (2)4.0 mol/L (3)4.3

试题详情

20.(1)0.25 mol某固体A的质量是15 g,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A。

(2)在同温同压同体积的条件下,H2与气体A的质量之比是1∶8,则A的摩尔质量为         

(3)在25℃、101 kPa的条件下,同质量的CH4和A气体的体积之比是15∶8,则A的摩尔质量为     

(4)两个同容积的密封容器A、B,在25℃下,A中充入a g A气体,B中充入a g CH4气体,A与B内的压强之比是4∶11,则A的摩尔质量为      

(5)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CH4与气体A的密度之比为1∶4,则A的摩尔质量为     

(6)在标准状况下,气体A的密度是3.170 g/L,则A的摩尔质量为    

(7)在同温同压下,气体A对空气的密度是2,则A的摩尔质量为   

解析:(1)M(A)=15 g÷0.25 mol=60 g/mol,Mr(A)=60。

(2)m(H2)∶m(A)=M(H2)∶M(A),2 g/mol∶M(A)=1∶8,M(A)=16 g/mol。

(3)V(CH4)∶V(A)=M(A)∶M(CH4),15∶8=M(A)∶16 g/mol,M(A)=30 g/mol。

(4)p(A)∶p(CH4)=M(CH4)∶M(A),4∶11=16 g/mol∶M(A),M(A)=44 g/mol。

(5)ρ1∶ρ2M1M2,1∶4=16 g/mol∶M(A),M(A)=64 g/mol。

(6)M=ρ×22.4 L/mol,M(A)=3.170 g/L×22.4 L/mol=71 g/mol。

(7)M(A)=29 g/mol×2=58 g/mol

答案:(1)60 (2)16 g/mol (3)30 g/mol (4)44 g/mol (5)64 g/mol (6)71 g/mol

(7)58 g/mol

试题详情

19. 化合物A是一种不稳定的物质,它的分子组成可用OxFy表示。10 mL A气体能分解生成15 mL O2和10 mL F2(同温同压)。

(1)A的化学式是    ,推断的依据是       

(2)已知A分子中x个氧原子呈…O-O-O…链状排列,A分子的结构式是AA。

解析:依题意有V(A)∶V(O2)∶V(F2)=10 mL∶15 mL∶10 mL=2∶3∶2,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写出该化学方程式:2A===3O2+2F2;根据元素质量守恒定律,A的化学式为O3F2

答案:(1)O3F2 阿伏加德罗定律和元素质量守恒定律 (2)F-O-O-O-F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