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7.(2009·四川理综,7)下列有关物质检验的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及现象 |
实验结论 |
A |
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 |
B |
向某溶液中加入2滴KSCN溶液,溶液不显红色。再向溶液中加入几滴新制的氯水,溶液变为血红色 |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
C |
将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退色 |
该气体一定是SO2 |
D |
将少量某物质的溶液滴加到新制的银氨溶液中,水浴加热后有银镜生成 |
该物质一定属于醛类 |
解析:A项,Ag+也能使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C项,氯气也能使品红溶液退色;D项,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醛类、甲酸、甲酸酯、甲酸盐、葡萄糖等。
答案:B
6.(2009·天津理综,3)下列实验设计和结论相符的是( )
A.将碘水倒入分液漏斗,加适量乙醇,振荡后静置,可将碘萃取到乙醇中
B.某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水溶液一定显碱性
C.某无色溶液中加Ba(NO3)2溶液,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则原溶液中一定有SO
D.在含FeCl2杂质的FeCl3溶液中通足量Cl2后,充分加热,除去过量的Cl2,即可得到较纯净的FeCl3溶液
解析:A项,乙醇与水互溶,不能用作萃取剂;C项,原溶液中也可能有SO;D项,FeCl3溶液加热时促进Fe3+水解,会生成Fe(OH)3。
答案:B
5.(2008·海南,2)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正确操作是( )
A.将一小块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在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B.将一小块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后放在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在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C.将一小条试纸在待测液中蘸一下,取出后放在表面皿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D.将一小条试纸先用蒸馏水润湿后,再在待测液中蘸一下,取出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解析: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正确操作是将一小块干燥的试纸放在玻璃片或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到试纸中央,再将pH试纸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答案:A
4.以下关于化学实验中“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加热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后局部加热;②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先移出导管后撤酒精灯;③制取物质时,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药品;④使用容量瓶、分液漏斗、滴定管前,先检查是否漏水后洗涤干净;⑤做H2还原CuO实验时,先通H2流后加热CuO;反应完毕后,先撤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停止通H2。
A.除②以外 B.除④以外 C.除⑤以外 D.全部正确
解析:排水法收集气体时,要先撤出导管,然后熄灭酒精灯,以免引起倒吸;容量瓶、分液漏斗、滴定管使用前均应先查是否漏水;H2还原CuO时要先通H2,排净系统内的空气,再加热,防止事故发生。
答案:D
3.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设计和操作中必须十分重视师生安全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下列操作方法不正确的是( )
A.制氧气时排水法收集氧气后出现倒吸现象,立即松开试管上的橡皮塞
B.在气体发生装置上直接点燃乙炔气体时,必须先检验乙炔气体的纯度
C.实验结束后将所有的废液倒入下水道排出实验室,以免污染实验室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不停移动试管或加入碎瓷片,以免暴沸伤人
解析:选项A,产生倒吸现象的原因是由于装置内压力的降低,致使收集气体时,水槽中的水进入制气装置中,松开试管上的橡皮塞可阻止倒吸的水进入制气装置中;选项B,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都要对气体进行验纯,防止出现爆炸事故;选项C,实验结束后的废液中有的含有有毒性的物质,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应倒入指定的容器中,经处理后再排放;选项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不停移动试管可使试管内的液体受热均匀,加入碎瓷片也能防止出现暴沸现象。
答案:C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为提醒人们在使用浓H2SO4时要注意安全,贮存浓H2SO4的容器上贴有上图标识
B.实验室可通过蒸馏的方法除去自来水中含有的Cl-等杂质制蒸馏水
C.做焰色反应实验时,应先将铂丝(或铁丝)用稀硫酸洗净后,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至没有颜色时,再蘸取待检溶液进行实验
D.由于碱金属单质化学性质活泼,实验室中的各种碱金属单质均保存在煤油中
解析:根据具体物质的特性考虑试剂的存放,注意安全和操作的规范。
选项 |
内容指向·联系分析 |
结论 |
A |
浓H2SO4为腐蚀品,不能贴剧毒品的标识 |
错误 |
B |
蒸馏的方法可除去Cl-杂质 |
正确 |
C |
焰色反应要用盐酸清洗铂丝 |
错误 |
D |
钠保存在煤油中,而Li保存在石蜡中 |
错误 |
答案:B
1.(2009·重庆理综,7)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固体加入容量瓶中溶解并稀释至刻度,配制成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B.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湿润的pH试纸上测定其pH
C.用NaOH溶液洗涤并灼烧铂丝后,再进行焰色反应
D.读取滴定管内液体的体积,俯视读数导致读数偏小
解析:A项,固体应先在烧杯中溶解,并恢复至室温,再转移至容量瓶中并定容;B项,使用pH试纸测pH值时不能润湿;C项,进行焰色反应时,应用稀盐酸洗涤并灼烧铂丝。
答案:D
11.选出正确选项,并简要说明理由
(1)某实验需1.00 mol·L-1的氯化钠溶液80 mL,你选用的容量瓶的规格是( )
A.50 mL B.100 mL C.250 mL D.1 000 mL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欲量取5.6 mL的液体,所选用的量筒的规格是( )
A.10 mL B.50 mL C.100 mL D.500 mL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拟在烧杯中于加热条件下配制某溶液50 mL,应选择的烧杯是( )
A.400 mL B.250 mL C.100 mL D.50 mL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欲配制80 mL的溶液,而没有80 mL这一规格的容量瓶,则可选规格大的容量瓶,为了减少误差,不能选用规格小的容量瓶配几次;选用规格太大的则浪费试剂。
(2)量取液体时,量筒的大小应选用合适的规格,不要用大量筒量取少量液体,也不要用小量筒多次量取体积较大的液体;(3)在配制溶液的过程中用烧杯来溶解溶质,为防止液体溅出,方便操作,一般情况下选用烧杯的容积比所配溶液的体积大一倍为宜。
答案:(1)B 应选用规格大的且与所配溶液体积最接近的容量瓶 (2)A 应选用规格与所量取溶液体积最接近的量筒 (3)C 选用烧杯的容积比所配溶液的体积大一倍为最佳选择
10. 普通漏斗(如图)是中学化学实验室中常用仪器之一。我们对它的用途并不陌生。
(1)请举两例说明普通漏斗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是否探讨过在化学实验中创新地使用普通漏斗?请参与到下面的讨论中:
①图1是某同学实验室制备H2并检验H2具有可燃性装置的一部分,请说出他这样做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某同学用苯萃取碘水中的碘时,找不到分液漏斗。他灵机一动,先在试管中将混合液充分振荡后静置,然后再用普通漏斗与其他常见实验仪器和用品组装成一个简易分液器进行分液(图2),解了燃眉之急。试分析该设计的不足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普通漏斗常用作过滤器,有时也组成防倒吸装置,用于吸收易溶于水的气体。本题在考查普通漏斗的正常使用时,又将其改装成了分液漏斗。
答案:(1)①向细口容器中加液体;②组成过滤装置;③组成防倒吸装置(任选两例)
(2)①防止不纯氢气点燃时发生爆炸
②两层液体的完全分离较难控制;苯、I2均会导致橡胶老化
9.根据下图及描述,回答下列问题:
(1)关闭图A装置中的止水夹a后,从长颈漏斗向试管中注入一定量的水,静置后如图所示。试判断:A装置是否漏气?(填“漏气”、“不漏气”或“无法确定”)______________,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闭图B装置中的止水夹a后,开启活塞b,水不断往下滴,直至全部流入烧瓶。试判断:B装置是否漏气?(填“漏气”、“不漏气”或“无法确定”)____________,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检验气密性常用的方法有微热法和压强差法。A装置符合压强差法反应物质,对比A、B两个装置,前者使用长颈漏斗,后者使用分液漏斗,且后者增加了一个连通烧瓶与分液漏斗的橡皮管,它的作用是平衡两容器的压强,便于使分液漏斗中的液体顺利流下,要检验它的气密性时,必须将其橡皮管用夹子夹住,否则,将无法检验是否漏气。
答案:(1)不漏气 由于不漏气,加水后试管内气体体积减小,致使压强增大,长颈漏斗内的水面高出试管内的水面
(2)无法确定 由于分液漏斗与烧瓶间连有橡皮管,使分液漏斗内和烧瓶内压强相同,无论装置是否漏气,都不影响分液漏斗内的液体滴入烧瓶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